文/李飞光
编纂:钩沉辑佚,典藏永续
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编、冼玉清主编、岭南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近代广东文钞》,是一部集近代广东文人智慧与时代精神于一体的鸿篇巨制。
全书原稿5册,现改为上、中、下3册影印,收录150位粤籍文化名人的262篇文章,时间跨度自清道光年间至20世纪50年代,涵盖奏疏、论说、书信、碑记、檄文等多种文体,堪称一部以文证史的岭南文化史诗。
历经七十载,此书终得付梓,既赓续冼玉清先生未竟之志,亦为学界研究近代广东社会变迁提供了重要文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山大学教授陈永正先生在该书《前言》中称:“要认识和研究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问题,就不能忽视这部分历史文献记录。”
《近代广东文钞》的编纂初衷,源于对岭南文献散佚的忧思。清人屈大均的《广东文选》、温汝能的《广东文海》虽开岭南文献整理之先河,但年代久远、存世稀少。至民国,吴道镕辑录《广东文徵》,却未及收录距彼时五十年间的新作。
冼玉清先生有感于此,于1954年发起《近代广东文钞》的编纂,旨在“保存幽光,以飨后世”。她明确提出“首重史料价值”的选文标准,注重收录未刊稿、函牍及与“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山川风俗掌故”相关的文言作品。
然因种种原因,此书未能及时出版,直至2025年冼玉清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方得问世。此次影印出版,不仅保留了原稿的誊抄样貌,更按作者生年重新编排,附以标点小传,既存古意,又便今读。
从编纂体例看,此书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历史现场感。每篇文末标注原始出处,如《知新报》《戊戌变法》《清史粤人传》等,总计涉及文献百余种,其中20篇来自维新派喉舌《知新报》,8篇出自《戊戌变法》,足见冼玉清等编者对维新思潮的重视。虽部分文章未注明出处,但整体上来源清晰,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文献线索。
此外,书中对作者小传的考订尤为用心,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大家,生平虽广为人知,但编者仍详述其与广东之关联;而对赵沅英、何日愈等地方文人,则通过小传揭示其生平著述,填补了地方史研究的空白。

内容:风云激荡,文以载道
《近代广东文钞》内容包罗万象,堪称一部微缩的近代中国史。从鸦片战争的硝烟到辛亥革命的枪声,从中法战争的边疆危机到抗日救亡的民族呐喊,广东文人的笔墨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道光以降,外侮日亟,粤籍士人以其地缘之利,最早感受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书中收录的奏疏,多聚焦于救亡图存之策。如骆秉章《通筹东南大局疏》力主统筹江南财赋以抗太平军;丁日昌《上耆抚陈粤东洋务书》详析洋务利弊,呼吁“师夷长技”;张荫桓《奏为曹州教案办结胶澳划界议租谨将与德国使臣商定情形折》则揭露列强借教案侵吞主权的阴谋。这些奏议展现地方大吏的实务智慧的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局限性,更折射出晚清政局的复杂性与妥协性。
广东既是近代战争的见证者,亦是抵抗外侮的前沿。林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以亲历者视角,详述乡民“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的抗英壮举;冯子材《克复越南高平省城恳将高平赏还越南折》记录镇南关大捷的辉煌;刘永福《黑旗檄告四海文》则彰显援越抗法的民族气节。至抗日战争时期,李应伟《十九路军英雄记》、李瑞霖《淞沪血战图记》等文,以饱含热血的笔触,再现粤军浴血奋战的场景。这些文字不仅是军事史的一手资料,更凝聚着岭南儿女“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血脉。
在救亡图存的主旋律下,广东文人亦未忽视文化传承。陈伯陶《宋东莞遗民录序》钩沉宋末忠烈事迹,以彰气节;邓实《国学保存会小集叙》呼吁整理乡邦文献;黄遵宪《与梁启超论保存国粹书》提出“大开门户,容纳新学”的文化主张;容闳《教育计划》则主张西学东渐,“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此外,书中还有不少有关广东山川风物的文章,如黄映奎《重建云泉山馆记》、张品桢《羊城纪异》、黄节《重修镇海楼记》,将地理书写与人文关怀融为一体,构建起独特的岭南文化空间,展现岭南学术兼容并蓄的特质。

冼玉清
价值:以文证史,薪火相传
《近代广东文钞》的出版,具有多重学术与现实意义。
其一,文献抢救与历史重构。书中262篇文章,不少为未刊稿或稀见文献。如张荫棠筹藏奏牍、丘逢甲致唐景崧信札等,皆属首次系统整理。这些文献的公开,为重新审视近代重大事件提供了新视角。再如,通过对比骆秉章、冯子材、丁日昌等人的奏折,可更清晰地勾勒晚清官僚集团的权力网络;而康门弟子欧榘甲、徐勤等人的文章,则揭示维新派内部的思想分化。
其二,地域文化与国家叙事的互动。广东既是“天子南库”,又是“革命策源地”,其文化始终在地方性与全国性之间张力发展。书中收录的《岭学报》《国粹学报》序文,以及孙中山、梁启超、朱执信等革命者的檄文,彰显广东文人既扎根乡土又胸怀天下的双重品格,这恰是近代岭南文化的精髓。
其三,影印出版与学术伦理。选择影印誊抄稿,最大限度保留文献原貌。朱笔批注、笺条粘贴等细节,使读者得以窥见20世纪50年代冼玉清先生的考订痕迹。这种“不校之校”的出版方式,既是对原始文献的尊重,也为版本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近代广东文钞》的出版,不仅是一次文献整理的胜利,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这些声音交织成一部波澜壮阔的岭南精神史诗,昭示世人:文化传承非独赖庙堂宏论,亦需民间涓滴之功。
今日之广东,正致力于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代广东文钞》给出启示: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以开放之姿对话当下。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17日A9花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