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2025年“兰缘盛荟·花开越秀”文旅周,“共生之境:花卉与中国传统器物的对话”展览于4月16日至5月5日期间在南粤先贤馆临展厅展出。
本次展览精选越秀区博物馆藏花卉植物纹饰文物藏品,涵盖陶瓷、玉器、金属器等品类,通过“素玉拂晓”“清风雅韵”“溢彩流光”“满园皆春”四个单元,与观众展开一场情感与哲思的对话,传递出对自然、生命与美的不懈追求。

展览现场
共生共融,多维度呈现馆藏精品
花卉形象,作为人类文明最古老的艺术形象之一,常被用作器物表面的装饰。在工艺技法与艺术创作之间,花卉纹饰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无论是仰韶文化彩陶的植物纹样,抑或苏美尔神庙的椰枣花浮雕,花卉纹饰都是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表达人们对植物生态的认识与理解,传递审美情愫与文化内涵,映射着人类对自然之美的集体共鸣。
本次展览呼应春日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首次集中展出越秀区博物馆馆藏花卉植物纹饰陶瓷器70余件(套),为观众生动展现器物上的花卉纹饰与中国古代花卉文化的魅力。其中的宋代青白釉印花纹小碟、明代龙泉窑菊花纹瓶、清代德化窑浮雕莲花花鸟水仙盘、近代荷花鸳鸯纹盆等超过半数精美瓷器皆为首次亮相,全方位彰显花卉植物与中国传统器物的共生共融主题,谱写春日绚丽多彩的诗章。
一直以来,越秀区博物馆致力于完善藏品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广泛搜集能够反映广州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并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实物资料入藏。其中,馆藏花卉植物纹饰器物具有时间跨度长、类别丰富的特点,囊括玉石器、陶瓷器、金银器、砖瓦、绘画、钱币、家具等种类,而又以陶瓷器最为精美,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数量的20%。


馆藏花卉植物纹饰器物
对话非遗,创新打造展览呈现形式
非遗的传承与历史的器物融合呈现,流动的技艺与历史的沉淀在展柜里无声对话。
为进一步深化展览主题,提升观展体验,本次展览在展陈方式上大胆结合越秀区非遗插花技艺进行呈现,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融合盛宴。
展览特邀越秀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插花(广式插花)代表性传承人胡晓娃及其团队携手策展,并创作了9件传统插花作品同步展出,作品呼应展出文物藏品的花卉植物纹饰主题,凝练八大主题,表现了陶渊明、周敦颐、刘克庄等文人雅士创作的经典作品中传递的诗意与哲理。
据了解,传统插花(广式插花)与中国传统插花一脉相承,以各式时令花卉和岭南佳果等植物为主要材料,通过构思设计、选择广府特色器皿、“撒”的制作、固定花材、调整陈设等步骤进行创作,所有环节均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反映广府地区人们生活习惯和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

展览呼应春日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此次‘非遗+文物’的展览形式创新,既增添了非遗技艺的历史魅力,又为文物赋予动态阐释,焕发文物新活力。”越秀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漫步展厅仿佛置身花卉的世界,市民群众在了解文物花卉纹饰的历史演进和文化意趣的同时,也能够品味花卉纹饰和插花技艺背后的东方美学,领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涵。”
活动由广州市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承办,东方撒艺文化发展(广州)有限公司、广式插花非遗传承团队协办。
文|记者 卢佳圳 通讯员 詹苹苹
图|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