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南方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附近的居民区里飘来阵阵饭菜香,“乐膳小厨”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又迎来了新的一天。作为广州市小家公益服务中心首个共享厨房,刚刚启用不久的“乐膳小厨”成为异地就医困境患儿家庭的“暖心驿站”。家长们在此为住院孩子烹制家常菜,既解决了“做饭难”,也让患儿尝到“家”味,成为医疗救助中传递温情的阵地。
从“住有所居”到“食有所安”:小家厨房里的生命守护
“广州小家”项目自2014年设立以来,已为九百余名异地就医的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免费住宿和生活支持,“乐膳小厨”的首次设立,正是为了缓解异地就医患儿家长做饭难的困境。作为广州市小家公益服务中心的核心项目之一,乐膳小厨向家长们免费提供基础食材和烹饪工具,“家长只需自备新鲜菜肉,就能给孩子做专属餐食”,“广州小家公益”创始人罗典向记者介绍。走进厨房,4台电饭煲同时运转,破壁机、蒸锅、蔬果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免费供应的米面油和基础调料整齐码放。

在广州小家公益的共享厨房里,营养指导是贯穿始终的“必修课”。罗典表示,精准高效的营养补充对患儿尤为重要。“我们定期开展患儿营养工作坊,邀请专业营养老师给家长进行膳食培训,教导家长把营养原则落实到一日三餐。比如,我们提醒家长把白粥替换成杂粮饭杂豆粥;把人工精制糖替换成天然甜味的红枣、蜂蜜、葡萄干;学习制作高密度营养又美味的营养米糊、蛋白球以及对排毒护肝有奇效的蔬果汁配方——青瓜+胡萝卜+西芹+苹果。线下工作坊和线上打卡相结合,推动营养成为患儿对抗病魔的治疗力量之一。”

锅碗瓢盆里的守望相助:厨房里的“抗癌同盟”
上午十一点,佳佳(化名)姑姑在案板前切丝瓜,台面上摆着为16岁侄女准备的清淡食材。“佳佳患急性淋巴白血病三年,不能吃油烟荤腥,食欲也差。”生活的压力让一家人愁眉不展,“今年,治疗进入CAR-T细胞治疗阶段,细胞融合度却迟迟不能达标”。但提到治疗路上的温暖,她似乎又有很多话要说:“共享厨房提供免费食材和厨具调料,还有小语妈妈帮忙准备早餐……都让人心怀感恩。”
隔壁灶台,翔翔(化名)爸爸正对着一锅误放油的紫薯粥发愁。作为单亲爸爸,独自照顾孩子的他常把饭做得“货不对版”,蛋花汤煮成“蛋花粥”,孩子总不愿意吃。对此,乐膳小厨的工作人员王姐不仅耐心指导,还带动其他家长一同帮忙,让这位不熟练的父亲多了份信心与温暖。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乐膳小厨”上演。家长们自发打扫,厨房总是干净整洁;共享柜里永远有多余的调料和零食,还有家长离开小家后,从老家寄来大量的鸡蛋。“非洲有句谚语,‘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村庄的力量’,”罗典说。在乐膳小厨,家长们通过共享食材、交流食谱、代买食材等方式,构建起互助的桥梁。不管是灶台前的闲聊,还是那些总是用不完的食材,都让这些曾经感到被命运抛入深渊的父母们,在共享厨房的烟火气中找到了共鸣。
让孩子们一起动手:厨房里的营养小课堂
4月26日下午,一场特殊的“三明治课堂”在乐膳小厨拉开帷幕。营养老师小亭戴着围裙,指导家长和孩子们制作营养三明治。桌前的孩子们早已戴上小手套认真地摆弄起食材,家长和孩子们相互配合,一步一步跟随老师的指导。10岁的羲羲(化名)格外投入,小心翼翼地把蔬菜码放整齐。当被问到给今天的活动打多少分时,他毫不犹豫地喊出:“100分!”旁边的小朋友们也纷纷点头,眼里满是成就感。
小亭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考量:“这些孩子平时饮食需要特别注意,不能吃生冷或加工食品,所以半成品腌制鸡排换成了新鲜的鸡胸肉,所有食材都是现买现做,蔬菜焯水,确保干净卫生。三明治制作简单,家长和孩子都能轻松上手,既能保证营养,又能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增加对食物的兴趣。”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品尝到了自己动手做的美味三明治,还纷纷说起了对未来活动的期待。“我还想做刀削面!”羲羲举着自己的作品,眼里闪着光。这场充满温情的营养小课堂,不仅让孩子们更了解健康饮食的知识,更让他们在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到鲜活与幸福。
微光成炬:当“临时厨房”变成“心灵港湾”
广州小家公益的故事里,善意从不是惊涛骇浪的壮举,而是千万溪流的悄然汇聚。有人每月通过月捐计划,让爱以细水长流的方式抵达;有人在看到物资需求表后,默默寄来奶粉、纸尿裤,让日常的温暖触手可及。这里没有盛大的捐赠仪式,却处处流淌着“不见面的温柔”:一袋米、一罐奶粉、一摞纸巾,在80多个家庭、200多人的日常消耗中,见证着善意的“蝴蝶效应”。
谈及传播,罗典坦言:“我们一直走不出一个坎。”过去,他们不忍心用“卖惨”的方式曝光家长故事,更倾向于默默募捐,生怕过度聚焦让本就艰难的家庭再添负担。“就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些家庭各有痛苦,我不想再用镜头对他们形成二次伤害。”但随着物资需求的增长,小家逐渐意识到,让更多人看见并非消费苦难,而是为善意搭建桥梁——大学生可以用毕业作品记录小屋的微光,线上志愿者能用文字与镜头传递生命的坚韧,这些带着尊重与温度的传播,让善意有了更轻盈的姿态。无数个“我”化作“我们”,于是,希望永续。
在共享厨房蒸腾的热气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细碎的善意。乐膳小厨的存在,让更多异地就医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公益从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广州小家公益以爱为纽带,把这些孤单的家庭串联起来,让善意有了尊重的姿态,让帮助变成并肩的守望,让每个伸出的手掌都能在传递中感受到同等的温度,让异乡的厨房也成为温暖的港湾。
文、图|记者 陈辉 实习生 易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