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两座编木拱桥相连,一汪蓝绿色水潭静卧,暖黄色的灯光与岩缝间铁锰矿物自然勾勒出的或明或暗的岩画相映成趣,这里便是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江口街道山下郎村的黄岩石窟1号窟,石水共生的设计让这里独有一份幽静怡然。
黄岩石窟的采石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上元二年。从永宁城石料古城墙的修建,到黄岩城区的建设,石窟是当地筑城、铺路、造桥、修渠及民众建房所需石板石条的取材地,被称为“山下郎石板仓”。黄岩石窟内至今仍有多个百米高的石板仓和几十处人工洞穴。
为给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娱乐好去处,近年来当地盘活沉睡资源,将废弃矿洞改造提升项目纳入黄岩九峰山风貌建设标志性节点工程,黄岩石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两年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岩石窟文化艺术中心项目建筑设计团队负责人徐甜甜带领清华大学设计团队对黄岩石窟进行生态修补与激活。“千年来,人们在洞窟内开辟出了大大小小的生产通道,这些通道是当地的发展记忆,我们要做的便是用建筑学的方式,呈现出当地的文化与烟火气。”徐甜甜说。
放弃大规模改造,团队整合当地的材料与建筑技术,采用“建筑针灸”的方法对石窟进行最小化干预。针对洞窟存在的风化、结构不稳定等安全隐患,团队对近4700个点位进行除险排查与加固。每一个点位的确定,每一次加固作业的实施,都如同针灸师找穴位下针。
“精准之外,我们还沿着洞壁上开凿出的生产通道设计了许多交错的通廊,以镂空造型的栏板串联,这样既减轻了石壁的重量荷载,又能以更柔软的肌理融入千年石窟。”徐甜甜介绍。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灯光也成为石窟内独特的信息载体,“柔和的光线清晰地标记着前进方向和景点信息,在最大程度保持原始风貌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不同于1号窟的静谧,2号窟做足了空间与声音的文章:一个头顶岩壁的室内剧场,两个露天而居的室外剧场;岩壁上流水潺潺,水滴清脆悦耳;剧场内,长笛、琵琶、堂鼓声交错,曲声悠扬。
如今,3D石窟剖面、黑白文字拓片、钢钎撑起的石厅,都让人们在石窟内感受到地质学与人类学交织,咖啡吧、风物商店、潮品店,逐一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曾经被废弃的千年采石场已经成为融合自然景观与文化功能的公共空间。
“以前看着矿洞被废弃,心里空落落的。现在它变漂亮了,还能帮我们增收,别提多满足了。”山下郎村党支部书记周洪刚笑得合不拢嘴,“‘建筑针灸’让千年石窟焕新颜,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刘习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章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