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气道疾病峰会聚焦早诊早治:破解1亿慢阻肺患者生存困局

时间:2025-04-02 17:03: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慢阻肺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全国超过一亿患者的庞大基数,也使其成为继高血压、糖尿病之后的最主要慢性病之一。其致死致残率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当,却因漏诊率高、合并症复杂,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大挑战。

日前,由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主办、海正药业支持的“第八届中国急慢性气道疾病管理学院高峰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直面我国近1亿慢阻肺患者的诊疗困境,与会专家一致呼吁:推动早诊早治、规范基层诊疗,是遏制这一“沉默杀手”肆虐的核心路径。

隐匿的呼吸危机:慢阻肺病威胁远超想象

慢阻肺病的危害不仅限于进行性呼吸困难,其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致命联姻”更需警惕。数据显示,约40%的慢阻肺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这类患者若未规范治疗,死亡风险将显著攀升。然而,疾病早期症状极易被忽视——长期咳嗽、活动后气促常被误判为“衰老常态”或普通感冒,导致我国基层漏诊率超70%。

环境恶化与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防控难度。空气污染、吸烟等风险因素持续存在,而老年群体因免疫力低下、多病共存,成为慢阻肺与呼吸道感染的双重“靶点”。以老年肺炎为例,患者往往缺乏典型症状,耐药风险高,若合并慢阻肺病,治疗难度陡增。这些现实困境,倒逼诊疗策略革新:唯有将防控关口前移,才能为患者争取生存转机。

本次峰会不仅是学术观点的交锋,更是诊疗方案的落地推手。海正药业等企业通过支持基层医生培训、研发适配药物(如针对合并症的双支扩剂),为早诊早治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一家拥有近70年发展历史的老牌医药国企,海正药业综合药物事业部总经理谢丽华表示,推动诊疗规范化、强化基层医疗服务,是守护大众呼吸健康的必由之路,也是医药行业应尽之责。据了解,海正药业计划未来持续深耕呼吸疾病领域,在慢阻肺病防治上紧跟国际前沿,融入先进理念促进规范诊疗,助力早诊早治;针对患者多、负担重的现状,通过培训基层人员掌握规范技术、提供技术支持以提升基层诊疗水平;在呼吸道感染方面,聚焦疾病流行趋势与易感人群,依据科学路径,为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提供安全且适配的药物;在用药指导等环节促进规范诊疗,全方位守护大众呼吸健康。

此外,论坛发布的《慢阻肺合并症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首次明确将心血管风险评估纳入诊疗流程,标志着我国呼吸疾病防治进入多学科协作的新阶段。“慢阻肺防控的本质是与时间的博弈。每一次规范筛查、每一例早期干预,都在为患者重获‘自由呼吸’增加筹码——这既是医学界的使命,更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

破局之道:早诊早治需打通三大关键环节

让广大市民尤其是高危人群从“被动就医”到“主动筛查”,提升认知,是推动慢阻肺早诊早治的第一环。慢阻肺病早诊的第一道屏障是公众认知不足。长期吸烟者、职业粉尘暴露人群、40岁以上有慢性呼吸道症状者,均应被视为高危群体。会议专家强调,需通过社区宣教、免费肺功能筛查等手段,打破“忍咳耐喘”的错误观念。例如,推广“爬楼气促自测法”“日常咳嗽记录表”等简易工具,可帮助潜在患者尽早识别预警信号。

而通过技术下沉让基层诊疗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干预”则是早诊早治的第二环节,也是最根本的载体。当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仍依赖听诊器、胸片等传统手段,难以捕捉早期肺功能损伤。论坛提出,便携式肺功能仪普及、基层医生规范化培训是破题关键。针对合并症管理,我国指南明确建议: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首选茚达特罗/格隆溴铵等对心功能友好的双支扩剂,而非盲目使用三联药物。这一精准化治疗策略,可降低30%以上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此外,做好感染防控织密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防御网”则是早诊早治的第三道防线。专家表示,老年肺炎的诊治需多重矛盾:症状不典型、耐药率高、基础疾病复杂等多重矛盾。会议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其肺炎死亡率随年龄增长飙升。对此,专家提出“评估-预警-精准用药”三级防控:通过综合评估器官功能、合并用药、耐药风险,优先选择青霉素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等兼顾安全性的药物,对非典型病原体则推荐四环素类抗生素。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