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建设科技强国,重点抓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五点

时间:2025-04-07 17:38:00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4月1日出版的2025年第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文章深刻总结了新时代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作出系统部署,为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起来学习!

  2024年,“神舟”飞天、“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创新驱动的“中国号”向着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进。图为2025年1月20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宋令东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的画面。 新华社记者 刘芳/摄

  第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总书记强调

  ——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在若干重要领域实施科技战略部署,凝练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当前,随着规模化、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聚焦前沿、夯实“底座”的大科学装置的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日益凸显。在粤港澳大湾区多地,一系列在建和已启用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初现,助力大湾区加速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图为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建设进入收尾阶段(2024年11月30日摄)。 新华社发 刘悦湘/摄

  第二,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是融合的基础,总书记强调

  ——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针对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科研仪器、核心种源等瓶颈制约,加大技术研发力度,为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撑。

  ——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积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融合的关键,总书记强调

  ——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融合的途径,总书记强调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年3月21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建成的国际首个覆盖日地空间全圈层的综合性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设施,标志着我国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图为位于四川稻城的子午工程二期大型监测设备之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2024年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第三,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针对我国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总书记强调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强化央地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改进科技计划管理,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

  针对科研人员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的问题,总书记强调

  ——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近年来,我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不断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图为2024年11月15日,天津大学脑机接口专业方向首批本科生在脑控系统研发与集成应用实验室内上课。 新华社记者 李然/摄

  第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总书记强调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针对当前我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总书记强调

  ——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

  ——把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总书记特别强调

  ——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构筑汇聚全球智慧资源的创新高地。

  ——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

  ——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截至2024年底,我国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次数超1400次,仅2024年“深海勇士”号就下潜超130次。这标志着我国载人深潜运维水平已跻身国际前列。图为2024年5月20日,深海科考团队回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供图

  第五,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总书记强调

  ——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拓宽政府和民间交流合作渠道,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各国科研人员联合攻关。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同世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出品:学而时习工作室

  策划:陈亦琳 杨毓康

  审核:宋维强

  监制: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