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央媒聚焦内蒙古 | 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时间:2025-04-03 10:42:00

2025年4月3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2版刊发题为

《用科技守护绿水青山》的文章

报道了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年科研工作者沈玉林

以纤维为媒

用科技之力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4月3日12版)

全文如下:

我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担任讲师。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但土地荒漠化问题长期制约着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名求学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高校青年教师,我深感有责任参与到防沙治沙的科研攻关中。从本科到博士,我的学习和研究均围绕木材科学与材料开发展开。

我目前参与“植物基纤维固沙改土新材料研发”项目。这个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在乌兰布和沙漠的实地调研,我发现传统的沙障材料不仅成本高,而且寿命较短,无法满足长期的沙漠治理需求。与此同时,沙柳、葵花秸秆等本地植物资源丰富,但其利用率低。我希望通过纤维改性技术,开发出兼具高效固沙和土壤改良功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沈玉林 内蒙古呼和浩特

经过夜以继日的科研攻关,我们成功研发了一种超声波活化的纤维预处理技术,通过超声波激活过硫酸盐处理木质纤维,显著提升了纤维的吸湿性和孔隙率,纤维吸湿性提升了30%,孔隙率增加了50%。

行走在科研之路上,钱学森先生的精神一直鼓舞着我。钱学森先生提出的“沙产业”理论,将荒漠化治理与资源开发结合,让我深刻认识到治沙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他认为沙漠不是敌人,而是待开发的资源,这一理念启发我在研究中注重“以沙治沙”,例如将沙区农林废弃物转化为固沙材料,推动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在乌兰布和沙漠试验田试验时,我常想起钱学森先生的教诲,这些信念支撑着我从纤维改性的微观实验走向沙漠治理的宏观实践。

未来我奋斗的方向是基于农林剩余物植物基材料,构建“沙障铺设—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全链条技术体系,推动防沙治沙从单一工程向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转型。作为吉林人,从吉林黑土地到内蒙古大漠,我始终坚信“生态治理无问西东”。作为一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我将继续以纤维为媒,用科技之力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


丨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丨编辑:魏颖

丨校读:张婧玉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