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今日寒食,与东坡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冷食”之约

时间:2025-04-03 02:13:00

清明前的雨,总带着三分清冷。今日寒食,四川的街头巷尾飘着青团、叶儿粑的艾草香,茶馆里煮着竹叶青,人们以冷食敬春,以诗酒怀远。而在千年前的黄州,苏轼也在一场料峭春雨中,以笔墨蘸尽人生寒凉,写下“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苏轼行书代表作《寒食帖》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黄州第三年的苏轼,在漏雨的“雪堂”中写下两首寒食诗。诗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困顿,“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孤绝,字字泣血。而书法的跌宕更胜诗情——起笔工整如寒食清供,渐次狂放如骤雨倾盆,墨色浓淡间,是“死灰吹不起”的绝望,亦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伏笔。

鲜为人知的是,《寒食帖》与四川渊源深厚。其首藏者张浩,正是崇州江源人。北宋年间,张浩得此墨宝,邀黄庭坚题跋,成就“诗书双绝”。如今,崇州每年寒食节举办纪念活动,临摹《寒食帖》、捶丸投壶、绿豆糕DIY,让宋韵唐风与现代烟火交融。

寒食禁火,四川人却以巧手烹出冷中藏暖的诗意:

青团碧玉:艾草汁染就的糯米皮,裹进豆沙或腊肉,一口咬尽江南春色与蜀地烟火。

叶儿粑新煮:粽叶裹上芽菜肉末,蒸笼揭时清香扑鼻,恰似东坡笔下“泥污燕支雪”的暗香。

凉拌三丝:莴笋、胡萝卜、木耳切丝,淋上红油,酸辣开胃,恰如寒食雨后的豁然开朗。

清明将至,眉山三苏祠将举行“梨白柳青忆三苏”活动。短松冈上,诗文诵读声将萦绕苏洵家族墓园;雪堂旧址,游客可提笔临摹《寒食帖》,在“竹杖芒鞋”的笔意中触摸东坡的旷达。馆藏万余件的三苏文物,更将带人穿越千年,看一代文豪如何将寒食之悲化作“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

东坡在黄州垦荒东坡、筑雪堂,四川人骨子里的豁达与坚韧,或许正源于此。寒食节,我们以冷食祭先贤,亦以美食慰平生

成都杜甫草堂:寒食诗会,听川派吟诵重现“寒食东风御柳斜”;

乐山苏稽古镇:非遗跷脚牛肉配冷淘面,热辣与清凉碰撞出东坡式人生况味;

泸州尧坝古镇:古街油纸伞下,书写《寒食帖》片段,墨香与雨丝共舞。

寒食雨,蜀中春。从黄州到眉山,从《寒食帖》到东坡肉,苏轼用一生证明:最深的寒意里,往往藏着最炽热的生机。这个寒食,不妨以一碗凉糕、一盏清茶,敬过往,敬新生,敬那句“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后依然向阳而生的生命。

这个寒食,你吃了哪种冷食?

评论区分享你的“东坡同款”美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