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4日讯(记者 曾乐 陈俊清)近期,国内低空经济领域新动作频出。
适航取证方面,低空经济全球首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花落”亿航通航与合翼航空。资本动作方面,小鹏汇天量产工厂获五大银行12.6亿元银团贷款;上海大零号湾创投等投资时的科技B+轮战略融资,这也是年内上海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的eVTOL整机项目。
当前,上海将eVTOL产业作为“未来智能交通体系”和“低空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已形成“技术研发-适航认证-基础设施-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布局。
▍年内上海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eVTOL整机项目诞生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独家获悉,eVTOL科技企业时的科技完成B+轮战略融资,该轮融资由上海大零号湾创投、紫峰资本联合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该轮投资系上海市去年提出《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后,首个地方政府国资直投的eVTOL整机项目,将助力上海及长三角区域的低空旅游、城际出行等场景商业化落地。
时的科技成立于2021年,是国内一家研发载人倾转旋翼eVTOL的科技公司。在国际合作方面,该公司正在马来西亚、阿联酋等国家推进试点运营,计划2025年迪拜航展后在海外启动航线示范运营。
时的科技创始合伙人兼CMO蒋俊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该公司今年持续进行飞行测试,下半年进行载人飞行测试。适航审定进程方面,其已与中国民航局签署问题纪要G1,确定审定基础;计划2027年完成TC(型号合格证)取证,并进入量产。
放眼至上海eVTOL领域,从竞争格局来看,截至目前,已集聚多家主机厂,如:时的科技、峰飞航空、沃兰特、御风未来等企业,形成“倾转旋翼+复合翼”双技术路线,覆盖载人、物流全场景。
融资动作方面,除时的科技外,沃兰特、御风未来、峰飞航空等上海eVTOL领域企业近年来也相继获得亿元级融资。
整体来看,据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eVTOL领域投融资事件数共发生11起,所披露的融资总额约37.32亿元;融资轮次主要分布于A轮与B轮,多在亿元级别。
2024年12月,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以推进和协调低空产业的基础建设。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机场投资有限公司、上海东虹桥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一众国资国企现身该公司股东名单。
有eVTOL领域投资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eVTOL本质是航空技术的电动化迭代,“安全为先,适航审定取证为门槛;同时考验企业在构型选择与成本控制、场景落地与国际化、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会长陆培滨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表示,目前eVTOL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国际化特点。“主要竞争点在于融资能力、技术研发、适航认证和市场推广。研发资金的支持基础,技术研发是核心,适航认证是关键,商业化运营和市场推广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陆培滨看来,后续行业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eVTOL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升,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同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行业将更加注重商业模式的创新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上海:正推进完成首批载人eVTOL适航认证
2024年8月,《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明确到2027年,打造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建成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空之城”。
而后,2024年11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印发《上海市低空飞行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方案》按照“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建设步骤,主要分三个阶段:建设筹备阶段(2024年年底前)、建设及试运行阶段(2025年年底前)、优化提升阶段(2027年年底前)。
需要注意的是,eVTOL想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则要通过各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这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eVTOL商业化运营的前提”。
从适航认证体系流程来看,分为TC证(型号合格证),即:验证该型号飞行器是安全的;PC证(生产许可证),即:确保企业生产的eVTOL质量的一致性符合要求;AC证(适航证),即:单机适航许可,允许运营交付;OC证(运营许可证),即:允许商业化载人/物流运营。在这其中,OC证的落地,意味着低空经济进入场景验证期,步入商业化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人驾驶载客的OC证与无人驾驶的载人OC证,亦存在一定区别。
那么,目前上海eVTOL行业整体适航审定工作进展如何?
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已受理全国首批eVTOL型号合格证(TC)申请,包括时的科技(载客)、沃兰特(载客)、峰飞(载客)、御风(载物)。
“上海eVTOL产业发展呈现技术引领、场景驱动、生态协同的显著特点,相关头部企业在适航认证进度和商业化探索方面领跑全国。”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方面相关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上述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方面相关人士表示,目前eVTOL适航审定工作正按照“分类管理、风险管控、逐步推进”原则有序开展。“我局已受理包括时的科技E20、峰飞航空V2000CG在内的多个eVTOL型号合格证(TC)申请,正依据适航审定程序开展技术评估,重点审查飞控系统可靠性、动力装置冗余度等核心指标。我们正协同中国民航适航审定中心加快建立eVTOL专用审定标准体系,按计划推进完成首批载人eVTOL适航认证,为行业安全有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上海eVTOL产业发展,对于相关工作重点与布局,上述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方面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在适航审定方面,组织召开会议推进适航审定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程序要求,推进型号合格审定工作;在适航审定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完善适航审定模式,探索引入社会力量支撑适航审定工作机制,发挥专家作用,优化适航标准体系,创新审定形式,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投入,加快形成适应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航审定能力。
▍建设“天空之城”:eVTOL商业化进程提速
当前,全国eVTOL行业整体处于商业化探索和快速技术发展的阶段。行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正逐步实现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运营的转变。
以上海为例,其依托中国商飞、中航工业等航空龙头,已形成“大飞机+eVTOL”技术溢出效应,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业集聚发展。
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方面,上海民航适航审定中心牵头制定eVTOL适航审定补充条款(AC-21-AA-2023-15),为全国提供技术标准参考。
技术研发方面,据统计,截至目前,上海eVTOL企业已承担全国30%以上eVTOL相关发明专利。
在上海通用航空行业协会会长陆培滨看来,目前eVTOL行业整体处于商业化探索和快速发展阶段。eVTOL技术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正从概念验证逐步走向商业化应用。尽管eVTOL技术在安全性、适航性、基础设施等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市场潜力巨大。
基于当前eVTOL领域技术发展速度、适航认证推进以及市场需求增长,陆培滨预计,eVTOL行业的整体商业化时间在2026年底至2027年初。“要实现全面商业化,需要具备这些因素:首先是技术成熟度,包括飞行器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是适航认证,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是商业化运营的前提;再者是基础设施建设,如:起降点、充电设施等;最后是市场接受度,需要通过有效的市场推广和用户教育来提高公众对eVTOL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另有eVTOL领域产业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eVTOL行业核心竞争点在于适航认证进度、商业场景落地能力和供应链成本控制。
“行业将经历3-5年探索示范运营期,预计2028年至2030年进入规模化商用阶段,但需突破两大关键因素:一是完成主流民航机构适航审定(如:CAAC/FAA/EASA);二是建成城市级低空管理基础设施。短期看,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有望凭借政策支持率先实现文旅等特定场景商业化突破。”上述eVTOL领域产业人士表示。
在《科创板日报》记者的多方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纷纷呼吁eVTOL领域仍需要“耐心资本”,但关键在于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
“eVTOL是安全为先的产业,从设计到TC取证约5-7年时间,需要资本持续支持持续的适航投入,但同时也要看各企业的管理水平。就目前来看,全球仅10%项目进入适航阶段,相关中小企业面临技术、资金等压力。”有eVTOL领域投资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上述投资人认为,技术融合、场景拓展或将成为重点。“能源突破帮助eVTOL实验更长的里程,与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协同,提升能源效率与智能化水平;场景方面,从旅游观光向城际通勤延伸,最终形成‘空中的士’网络。”
(财联社记者 曾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