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算力、数据亮点纷呈,北京国企加速推进“人工智能+”

时间:2025-04-25 07:05:00

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内,工作人员在查看各项运转数据。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建设智能算力中心,以普惠算力服务破解需求瓶颈;搭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让数据如电商网购般“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金融领域的信贷审批、客服等落地效果明显,更多应用场景加速拓展……记者从市国资委获悉,按照《市管企业“人工智能+”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5)》“施工图”,29家市管企业正全力推进38项重点任务,以不同姿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

城市级智算中心落子

破解需求瓶颈

巨型的银色管道既有散热功能,又具炫酷视觉美感;外立面点阵激光屏散发的色彩五彩斑斓,更是城市的一道夜景——酒仙桥中路18号,昔日老厂房变身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4月,这座定位为“AI工厂”的算力枢纽正式投产。

酒仙桥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一座城市级智算中心的落子,翻开国企在此深耕智能化的新篇。北电数智是北京电控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布局的高科技企业,成立至今也不过21个月。

北京是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已聚集超2400家人工智能企业,市场算力需求持续释放。北电数智的一大业务布局就是建设智算能力基础设施,破解算力需求的瓶颈。

“我们主要向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机构组织提供智算运营、算力服务。”北电数智战略与市场负责人杨震说,作为北京市“三个100”重点项目之一,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规划3600个智能算力机柜,可提供1000P以上的智能算力。

更多市管企业也在有序推进市级智算能力建设。中发展集团运营的北京昇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实现500P智能算力规模,并通过算法优化、算力调度提升AI模型训练效率;北京电控北方算网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发布上线,承担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算力监测调度)先行先试任务。

搭建端到端可信平台

畅通数据流通

3月25日,北京国资公司旗下北京数网链通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关村注册诞生。

这家年轻创业公司眼下正在推进“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建设项目”,搭建可信的数据流通共性基础设施,解决高质量数据集的供需对接“痛点”,让数据高效流通起来。

“简单来说,我们就像数据流通领域里的‘京东’。”北京数网链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崔晓峰表示,截至3月底,这一数据产业服务平台已上架公共数据、材料、文旅、交通、空间等3000多款数据产品,实现小规模应用。据悉,正在建设的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建设项目,是北京市承担国家数据局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先试先行)试点任务的主体工程。

崔晓峰透露,从现在到明年底,将用约两年时间完成项目主体功能建设。届时平台将接入不少于1万个市场主体,不少于3万个数据产品,将促进各类数据可信流通和融合应用,扩大数据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化供给和多场景应用,有效激发公共数据资源、企业数据资源潜能。

市管国企还积极参与数据制度先行区建设,加快推动数据资产价值化。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20家市属企业完成24项数据资产登记,10家企业试点开展数据资产登记、交易、应用的全链条业务闭环。

人工智能助力信贷初审

效率提升超40%

“过去,写一份信贷审核报告最快得3天,现在5分钟初步生成、半天内完成审核。”北京银行工作人员对AI带来的便利深有感触,信贷初审的效率提升超过40%,审批质量与作业效率也大大提升。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金融场景应用落地跑出“加速度”。以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打造的AIB(AI Banking)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已形成20余款智能产品和60余项工具,为一线业务赋能。

比如“京信妙笔”智能报告平台,通过融入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报告、行业研究等关键场景,实现了信贷业务的多维度分析、标准化初审等,目前已为该行2000余名信贷审批人员提供智能化支持。

“近一个月内,智能客服已累计服务客户66.5万人次,处理问答高达325.8万条,整体回答成功率达92%。”北京银行相关团队负责人表示,如此庞大的客服数据,如果全由传统人工客服来解答,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在医疗、政务、民生、城市管理、融资担保等领域,国企人工智能应用探索也已起步。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聚焦公共服务、产业升级、经营管理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