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听海|铸山煮海 碧湾流芳

时间:2025-04-11 08:04:00

惠安的东南,大港湾铺展,像是大地遗落的梦幻长卷。

80多公里的岸线,蜿蜒成诗的曲线;3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潜藏着海的甜言。半月湾的沙滩、西沙湾的浪潮、青山湾的绿林,谱成唯美的海湾协奏曲,日夜吟诵,岁月也入了迷。

海洋,这片广袤无垠的蓝色领域,是人类发展的新空间,也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战略要地。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福建,作为我国海洋资源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湾优势。在3752公里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自北向南镶嵌着环三都澳湾区、闽江口湾区、湄洲湾湾区、泉州湾湾区、厦门湾湾区、东山湾湾区等六大湾区,它们承载着福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图片来源:惠安生态环境局

惠安大港湾,作为泉州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年的海丝印记。早在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船就频繁穿梭于此,扬起的风帆如同一面面历史的旗帜。异域的香料、精美的丝绸与瓷器在这里汇聚又远扬,不同肤色、语言的商人汇聚港口,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大港湾的每一朵浪花,似乎都在诉说着那些远渡重洋、开拓贸易的传奇故事;每一寸沙滩,都见证了无数次离别与归来。古灯塔静静矗立,为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辉煌历史的见证者,它与大港湾一起,将这段影响深远的历史延续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和发扬海洋文化。

当前,福建正以大湾区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海洋强省战略,让海洋梦照进现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放眼我国其他成功的大湾区,环渤海大湾区凭借其完备的交通网络,海陆空联运优势显著,成为连接东北亚与内陆地区的重要枢纽;沪杭甬大湾区以协同发展为核心,各城市分工明确,产业互补,实现了经济的高效增长;粤港澳大湾区则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金融科技、电子信息等前沿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大湾区的成功经验,为福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交通基础设施,是湾区发展的“先行官”。福建在推动湾区发展时,应把交通建设摆在首位。加大对港口设施的升级改造力度,构建多层次的交通体系,不仅要加密与内陆地区的铁路、公路连接,还要提升航空运输能力,开通更多国际航线,使福建湾区与国内外市场紧密相连。

产业发展是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福建各湾区产业基础雄厚,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以泉州湾为例,传统制造业发达,应以此为根基,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如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区域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是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要实现海洋强省目标,必须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海洋科研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海洋科研平台,吸引国内外优秀海洋科技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攻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等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区域协同与合作是湾区发展的重要保障。福建应打破省内各湾区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设施共建。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国内外其他大湾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福建海洋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生态保护是湾区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在这场发展的棋局中,“绿色”无疑是最为关键的落子,它不仅关乎湾区的生态健康,更决定着其开发的可持续性与长远价值。以东京湾为例,在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中,由于过度开发,东京湾曾面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遭受重创。此后,日本政府痛定思痛,大力推行环保政策,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经过多年努力,东京湾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海洋经济也得以持续繁荣,实现了从“污染港湾”到“生态经济湾区”的华丽转身。这一案例深刻表明,只有在开发过程中优先保护生态环境,才能为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美丽海湾,这不仅是福建的发展目标,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发展湾区经济的过程中,福建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监测与保护,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让我们携手共进,以保护为笔,以开发为墨,共同描绘湾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画卷。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