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烟台故事|于宗潼:愿为父老谋福祉

时间:2025-04-28 08:25:00

图为于宗潼

史纪明

1914年,齐鲁大药房在烟台街开张,创办者和坐堂先生是清末进士、官至四川劝业道,后因救民众而被朝廷革职的于宗潼。

于宗潼生于1860年,字梓生,号西园,福山县义井社(今福山区高疃镇)湘河村人。于宗潼出身仕宦世家,祖父于公槐系清嘉庆癸酉拔贡,历任四川通江县、射洪县知县,江西临江府知府等职;父亲于为仪,恩贡生,候选州判,为福山乡贤。于宗潼天资聪颖,少年时在县、府、院试中均名列前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参加乡试,中顺天府乙酉科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会试、殿试考取三甲第三十七名进士,授工部主事,后历任会典馆校对官,都水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夔州府、成都府知府,四川省劝业道等职。于宗潼为官22年,清正廉洁,政绩卓著,深得民众爱戴;被革职返回故里后,坚持不懈为家乡人民做好事、善事,像春蚕一样直到最后把丝吐尽。

为救万民遭罢黜

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907-1911年),京察一等的于宗潼外放夔州知府、成都知府和四川省劝业道(全省负责工商业的最高长官,正四品)等职。他鞠躬尽瘁,政绩斐然,深得民心,最为人称道并载入史册的是他保国为民的出色表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于宗潼任四川夔州知府。当时夔州境内洋人横行,滋扰乡民、欺凌百姓的事件时有发生。于宗潼按清廷洋务规定,对手续完备、遵纪守法的洋人予以保护,对无护照、不守法的洋人,责令隶县全部遣送出境。一年间,他先后遣送英、法、德、日等国30多名不法洋人出境,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民众的利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的一天,奉节县三角坝天主教堂丁神甫从巫山庙宇槽回教堂的路上,突遇暴雨和山洪暴发,被洪水卷入岩洞淹死。丁神甫不归,引起教堂揣测,并向四川总督诬告“丁神甫被害”。山洪退去,农民在岩洞口处发现神甫的尸体,证明丁神甫系淹死。但三角坝教堂司铎倚仗教会权势,一口咬定丁神甫是被谋杀的,并借故扣押当地农民百余人,扬言要派兵“血洗三角坝”“为丁神甫报仇”。此事激起当地民众的极大愤慨,他们连夜组织上千农民,手持戈矛、大刀、土枪等武器,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禹王庙。双方对峙,血战一触即发。州官不能决,总督令成都知府于宗潼查办。于宗潼连夜带领兵丁和法医赶赴现场验尸,证实丁神甫确系淹死。教堂司铎在事实面前理屈词穷,只得将扣押的百姓释放。一场流血事件被平息,百姓拍手称快,赞于宗潼“包青天再世”!

于宗潼为了民众,不惜丢官甚至丢命。宣统三年(1911年)5月12日,清政府借实行铁路收归国有为名,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铁路筑路权为抵押,向英、美、德、法4国银行借款。这一行为激起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民众的联合抵制。6月17日,四川宣告成立“保路同志会”,联合举行请愿活动。8月24日,成都各界联合罢市、罢课以示抗议。此时,担任四川省劝业道的于宗潼亲临市民中演讲,支持民众的抗议活动。四川总督赵尔丰发布告示,限令复课、开市,否则派兵弹压。8月25日,清廷谕旨:“严行弹压,毋任再生事端!”9月1日,于宗潼率当地县令史久龙及其他地方官员几十人联名致电清廷内阁,陈述“川民争路争约,志坚理足”,是爱国行动,应予保护,并强调“民意不可欺,路权不能卖!”9月7日上午,斗争激化。总督赵尔丰下令派兵包围了四川铁路公司,以“图谋不轨”等罪名,将四川“保路同志会”正副会长蒲殿俊、罗伦等秘密逮捕。

消息传出后,数万民众义愤填膺,洪流般地涌向总督府,要求放人。总督府营务处督办田征癸命令士兵向群众开枪,当场打死23人。这时,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群众越来越多,总督府慌了手脚,调来红衣大炮,准备炮轰请愿群众。危急时刻,于宗潼挺身而出,扑向大炮,用胸膛挡住了炮口,并大哭曰:“愿与众俱碎!”在大义凛然的于宗潼面前,总督赵尔丰无奈撤炮,避免了一场大的群体流血事件,保护了无辜群众的生命。朝廷得到四川总督奏报后,恼羞成怒,遂将于宗潼革官为民。

10月19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扩大,形成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11月27日,四川亦宣布独立,起义军打跑了赵尔丰,推举蒲殿俊为四川总督,建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力请于宗潼出任总督,于宗潼坚辞不就,遂返回道署,收拾行囊回乡。离川时,百姓攀辕哭挽者护送百里不绝。

开渠排水保粮田

于宗潼的家乡湘河村原名仙后村。他在任时,有一次回乡省亲,福山知县前往拜访,根据这里周围河水环绕、山清水秀的地理条件和人才辈出的实际情况,将村名改为湘河,寓意“有水才有鱼”,“大鱼”即指进士于宗潼。

湘河村三面环山,南有福山境内主要河流清洋河,西、北又有多条小河,村东800多亩粮田的“小平原”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因粮田地势低洼,夏天降大雨后,猪山等西北方向来的山洪无法顺利地排到清洋河而积存在这里,造成粮田受涝而歉收。

于宗潼1912年初返回故里后,决心治理水患,保证村东“小平原”粮食丰产丰收。他踏遍湘河村及周边的山山水水,实地测量,决定在村东的南北方向开挖一条长约2公里、宽约5-6米、深约2-3米的水渠,把西北方向来的山洪引导到清洋河里,以期有效地解决水患。同时,在水渠西岸修一条进出村落的道路,配套桥梁,既可解决老路弯弯曲曲的阻水问题,又可改善乡亲们的出行条件。他马不停蹄,挨门逐户走访和众乡亲商量,动员各户无偿交出挖水渠所占用的粮田,受益户出工开挖渠道,他自己出大洋解决桥梁、道路等所需资金。这一主张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大家主动献出渠道需占用的粮田,积极出工出力。于宗潼既是工程总指挥,又是设计师、投资者,还和乡亲们一道挥镐头、抡铁锨,干在工地上。最多时,工地上有几百号人。经过众乡亲两年多的辛勤努力,水渠工程和一公里的道路工程终于修成,一座石头拱券桥和两座石板桥建成。从此,村东800多亩粮田成为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稳产田,村民出行道路平坦宽敞,极为方便。于宗潼还在2公里水渠堤坝上栽种了马莲草,不但筑牢了渠堤,而且每年春天马莲花盛开,水渠里流水潺潺,成为湘河村一大景观;马莲草收获后,还可以用来包粽子,捆绑鱼肉,编织农具,增加收入,可谓一举多得。这项工程,成为造福湘河村及周边村庄的百年工程,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为“马莲沟”。

此外,于宗潼还出资改造了村西的道路,修筑了一座石板桥,将大山夼方向来的山水引导到清洋河里,解决了过去山水因受阻而淹没农田的问题。村民们感慨地说:“于大人为家乡办的大好事,俺们永远记在心里。”

办医办学泽乡亲

于宗潼从小学习中医,精通《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专著,对内科疾病颇为拿手,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治病无死法,医术要灵活”,即方法灵活,治病效果好。经他诊治的病人中,常有症状相似但治法不同,最终都药到病除的事例。

于宗潼卸任回到家乡后,意欲发挥自己的特长,投资开办一家药房,亲自坐堂诊病治病,为父老乡亲解除疾病之苦。由此,齐鲁大药房于1914年在人口密集的烟台街应运而生。于宗潼不仅亲自坐堂为患者诊治,还聘请了两名脉手上乘的中医先生。他在多年观察和实践中发现,中药多味合包在一起,患者常有配错和吃错之忧。齐鲁大药房开业以后,于宗潼实行中药分味单包,内放药名和数量卡片,防止将药配错和用错,患者可以放心用药。这一创举,首开烟台街同行业先河,博得了患者的称赞。齐鲁大药房在经营的近20年中(于宗潼去世前两年停办),被评为烟台“八大名药房”之一(当时烟台共17家中药房),于宗潼被列为清末至民国烟台街名中医之首。在此期间(1920年前后),鉴于于宗潼的声誉和能力,他被推举为第三届烟台中商会会长,协办过广仁堂创办小学事宜。

民国初年,提倡新学,于宗潼受康、梁思想的影响,对家乡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颇为关心,决意亲自出马,为培养后代操心尽力。1927年,于宗潼与福山县教育局长孙凌云商定,发起创办福山中学。他请富绅林瑞卿(福山芝阳村人,日本大阪华商“恒昌”总经理)、赖芳圃(福山东北关人,裕丰商号董事长)捐资2.4万元作为学校基金,校址设在县城原宾阳书院后院,于宗潼亲任校长,聘请了数名北京大学和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任教师。这是福山县第一所初级中学。校名虽为福山中学,但未在山东省教育厅备案,故属私立性质。福山中学前后招生两期,每期约50人,学制3年。课程为国文、数学、英文、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农学等。1929年,福山因发生军阀刘(珍年)、褚(玉璞)之战,校舍被军队占用,学校被迫停办。战后第二年,于宗潼和孙凌云又用原福山中学基金,在城里估衣市街陈宅办起私立两水中学,聘任王子君任校长,于宗潼任名誉校长,招生一个班,共40余人。1931年,奉山东省教育厅令,改两水中学为福山县立初级中学。

主修志书留青史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而于宗潼在“无官”后却更忙了。1915年夏天,应山东文化名人杨味云、王鹿泉等邀约,于宗潼到济南,商略考订《山东通志》。原来,光绪十五年(1890年)山东巡抚张曜奏请通志局,修纂《山东通志》,聘请著名学者孙葆田(同治年间进士,官至合肥知县)总纂。历时20年,1911年孙葆田病逝后,毛承霖承业完成初稿。1914年,前都察御史、历城人张英麟集资开局。他认为,《山东通志》初稿需最终校对补订方能出版,而能胜任之人非福山人于宗潼莫属。于是他聘请于宗潼主笔,就原书加以校补定稿。于宗潼与徐庚生等人对原稿“伪者正之,复有遗漏,撰补遗附传一卷”。修订后即交山东通志刊印局铅印出版,称民国《山东通志》。

福山自金朝天会九年(1131年)建县后,其县志至清中期三修,即明万历版、清康熙版和乾隆年版,后无续修。至清末民初,万历志年久无存,康熙志多残缺无完本,乾隆志亦寥寥不过数部。光绪十六年(1891年),福山知县康鸿逵决意修志,公举王懿荣、于宗潼、牟朵珊、谢南川等4人总纂。但“四人皆宦京师,邑内亦未正式开局,仅有提调采访诸人,又绌于经费,诸人皆自尽义务,不支薪,无专责,故前后邮寄京师者殊属无几。”“幸知识渊博的王懿荣成举二卷,又因为国殉难,而书稿多有散佚。”

1920年,王陵基任福山县知事后,特邀请于宗潼任总纂,续修《福山县志》。于宗潼与孙虞臣、于宗洵等习知邑中掌故的人,在王懿荣二卷残存遗稿的基础上,多访民间遗老,踏遍邑内山水,竭力搜罗事实,然后伏案撰写,克服重重困难,历时4年,于1924年写成初稿,后反复考订定稿纂辑,于1931年印刷成书。于宗潼谦逊地称“不完不备之处仍不能免”,故定名《福山县志稿》,可称为传世的宝贵财富。

过度的操劳,使于宗潼于1934年8月3日病逝,享年75岁。他在世时的诗文妙笔,议经史补议论,为家乡父老和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浣薇书屋遗稿》(于宗潼生前书房名称为“浣薇书屋”)14卷以及家藏书木本《二十四史》(存烟台博物馆)。

责编:秦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