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科幻电影大片!4月19日7时30分,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京开跑!这声发令枪响,开创历史。

4月19日,人形机器人参赛队伍在起点准备出发。 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20支人形机器人参赛队和人类选手同时出发,共跑21.0975公里半马赛道。北京亦庄这场特别的马拉松赛,办出了全球“独一份儿”。
起跑线前,人类运动员举起手机,与机器人选手拍照;人形机器人轻挥手臂致意。一出发,欢呼阵阵。
这次“极限”产业测试,逐新向实。
马拉松,象征着人类对自我超越的不竭挑战。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载体,从最初的概念验证,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开放路跑中的复杂路况和自然环境,对人形机器人的续航、运动控制、环境适应综合能力提出极高要求,促使研发团队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品设计改进,推进供应链成熟,降低量产成本。
为了适应长距离奔跑,有的参赛机器人会采用特殊设计。大功率一体化关节、腿足刚柔耦合设计等,让机器人跑得更稳、更自然。
就像人类在跑马中也要补充水分能量,为了验证快速能源补给技术的可靠性,比赛允许机器人换电,但部分机器人已具备不关机就能换电的功能,续航能力大幅提升,材料选用上更轻量化。
人类跑步也会不慎跌倒,机器人跑马也难一帆风顺。但这些“跑”出来的问题和数据,正被研发团队一一记录,成为推动完善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参考。

4月19日,小顽童队选手松延动力N2(前左一)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曹灿 摄
经过马拉松赛事的锤炼,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整机稳定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推动人形机器人加快进入特种危险作业、智能制造、商业服务甚至家庭场景,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得力助手。
人形机器人产业是展示综合科技实力的高地,是技术交叉融合的“集大成者”。受益于我国工业门类完整,产业配套强大,“大国智造”夯实创新底座,政产学研用综合托举,让科技和产业裂变出无限可能。
这场人机共舞,面向未来。
2小时40分42秒!在人类选手的陪伴下,“天工Ultra”率先撞线。成绩不是唯一评价标尺,拿到完赛奖、最佳耐力奖、人气奖、步态奖、形态创新奖的队伍各自出彩。
比赛过程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幕:当人形机器人经过,奔忙的“外卖小哥”停下脚步、母亲抱起孩子、年轻人点开直播,大家不愿错过每个镜头……
未来,藏在每个人的眼神中。这是“科技+体育”的创造力,人机交互的新魅力。
机器人跑的这一小步,正是人类科技的一大步。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张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