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美国稳定币发币潮,区块链如何改变传统金融版图?

时间:2025-04-24 14:26:00

文 | 硅谷101

如同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信用卡的发卡潮,如今随着美国逐步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积极布局稳定币业务——从PayPal推出自有稳定币,到Visa、Mastercard将稳定币接入其支付网络。

回溯2019年,Facebook曾野心勃勃地推出全球一揽子货币的合规稳定币Libra,但是这群理想主义者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今,稳定币市场硝烟再起,一场以Visa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巨头与区块链的正面交锋,又将会催生出怎样的未来?

本期硅谷101节目中,播客主理人泓君将与PlatON创始人孙立林,一起从Libra的失败之谜中探寻金融世界的深层逻辑。通过对Crypto五大源流的总结,挖掘出区块链技术的根本价值,并探讨这些技术最终将如何改变传统金融版图。

以下是部分访谈精选:

01 Libra的失败与全球化的终结

泓君:在2019年的时候,市场上有一个非常火的稳定币的创业项目,Facebook发起的Libra。它当时是宣称要以联盟链、许可链的方式搭建一揽子的稳定币。它不仅仅是对标美元,还对标欧元。同时它也联合了市场上非常多大的金融机构,像Visa、Mastercard还有PayPal、eBay都是它们的创始成员。但是这个项目最后失败了,为什么呢?

孙立林:当时我们曾经也报名了,想做它在亚洲的清算节点,但是其实都挺难的,主要还是合规的考虑。当时在美国监管机构有两个类似稳定币:一个是JPMorgan Coin,一个就是Libra。一个代表了传统的金融机构,一个则代表了新兴的互联网或者新兴的Crypto Native(原生的势力)想进军金融市场。

历史特别有趣,这件事情像在电信运营商领域里发生的陈年往事。当年以Intel和摩托罗拉为代表的IT厂商和电信厂商创造了一个骨干网的标准叫WiMAX,试图挑战由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组建的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联盟。但是你也知道结果Intel WiMAX这个联盟失败了,从历史中消失了,最后还是由当时看起来特别保守缓慢的GSMU这个联盟制定的2G到2.5G到3G的标准,变成了后面的长期引进计划。

在金融领域发生的事情是一样的。Libra当时请了非常棒的人,就是David Marcus。我其实很早就认识他,他是这个行业里比我资深得多的前辈了,从支付的创业者到后面做到了PayPal的CEO。实际上我关注到他,也就是他离开PayPal CEO这个岗位时。要知道当时PayPal在eBay整个上市公司里贡献的利润已经超过一半了,是非常有权力的。可是他居然加入了Facebook,成为了Facebook也就上百人的支付团队的一个head。我当时也很好奇他为什么做这个选择。

但是后来我意识到我们俩走的是一条路。实际上就是我们认为在过去互联网时代走出来的钱不是“真的钱”,都是在银行间夜间清算的时候轧差才做的结算。实际上你没有付出钱,你用的是“假的钱”。所以当时我们都想探索,能不能基于互联网的协议消息机制,直接把钱带上。这个想法其实只有区块链技术可以做到。所以Libra选择David Marcus是非常正确的决定,但是因为触碰了太多的利益,Visa、万事达在加入Libra这个联盟不久之后就宣布退出了,监管机构给了它们巨大的压力。就在前两个月,David Marcus还在X上post了一段推文,详细地解释了当年他们遭遇了多大的压力。

来源:X.com

泓君:所以主要是政治阻力是吗?

孙立林:我觉得很难这样讲。如果从很短期来看,大家很容易把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归结为阴谋论,或是技术取胜论、社区取胜论。我从今天的观点来看,这些都可能是不恰当的。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这就是个历史的惯性问题。比如Visa其实就代表了金融在零售业务上、在银行卡历史上的惯性,是由两万多家银行组成的惯性。而一个新出现的机构,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三五年里,说服所有的机构来做这样的改变呢?并且整个Crypto Native沙盒还没有长期地证明它的技术的稳定性以及商业的可行性。它发明了或者创生了这么多资产,在2018年那个时间节点,其实还没有出现这样的结果。

泓君:即使它把Visa这样权力巨大的传统金融巨头都拉作它的创始成员也不行?

孙立林:也不行,我个人认为它当时选一揽子货币是极其错误的。

泓君:应该选美元。

孙立林:对,实际上我的个人观点:Crypto就是美元。如果Zuckerberg当时坚定地说Libra就是美元在数字时代的有力的补充,它可能就赢了。所以可以看到今天特朗普政府做的许多的政策举动,我认为是系统地回归了非常古老的自由传统。Zuckerberg代表的Libra的梦想,甚至包括以太坊代表的是全球化的知识精英,或者是财富精英的全球化理想。它展现出来的就是一揽子货币、全球开源开放、完全的去中心化。但回归到金融的本质,今天特朗普所展现的看似是简单的光荣孤立,但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本土化、非常右派的选择,就是必须完全捍卫美元的定价权。

泓君:特朗普想要的是美国利益最大化。

孙立林:是的,这就是“美国天命论”或者“美国特殊论”。只有捍卫美元的定价权和特殊天命地位,这些创新项目就都可以得到支持。而一旦试图创造一个全球化的新货币,这件事情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就好比在英语或者中文、拉丁文之外发明了一个世界语,是不会有人用的。

泓君:所以可以说当时它们也太理想主义了。

孙立林:没错,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今天以太坊遇到的挫折和Libra当年的失败,看成是全球化时代终结的一个证据。

说句题外话,Solana就很像是美国版本的自主可控,它是对抗以以太坊为代表的全球主义者的。所以其实技术创新是秩序的非常非常外围的事情,它并不能动摇秩序的核心。它不能动摇Visa,它也不能动摇美国的根本秩序,它也不能动摇金融的很多法统和legacy和合规。就算USDT今天的份额很大,但是它曾经创造过的各种历史问题,最终还是要在美国主导的框架中去解决。

来源:bloomberg.com

泓君:但是USDT现在是美元稳定币,买的是美国国债。随着它的规模继续扩大,这意味着它买的美国国债的规模继续扩大,现在来看是利好美国利益的,所以现在它也没有受到美国太多的阻碍,也被邀请去白宫参加会议了。

孙立林:对,这也和美国目前的政策倾向相关了。但是在全球金融秩序,尤其是美元秩序的海洋下,USDT买的这点量或者它的影响力只是一滴水。全球真正说了算的是这两万多家银行。

02 Visa的共和体系:开放网络的胜利

泓君:像Apple Pay、支付宝、微信,它们是收单机构还是既是收单也是发卡机构,还是看中间有没有挂关联银行卡。

孙立林: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Apple Pay对于Visa这种传统的支付网络来说,既是它增量最大的贡献者,但可能也是它最大的竞争对手。因为Apple Pay和Google Pay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生态,它既可以发行自己的账户,也可以在它的账户里自己来做所谓的转接清算。也可以自己来做收单,它自己就是个巨大的商业网络商城。Apple、Google走的这条路,微信也能做到,支付宝基于阿里电商体系也能做到,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等)也能做到。这些有能力独立建构自己生态的巨头和厂商,某种程度上才是一代一代地对于Visa这个秩序的最大的挑战。

但是两者也有区别,在我们行业里把Visa叫做open loop(开环网络)。中国移动、Apple Pay、微信和支付宝,因为它们都是基于自己的用户并且是自己来拓展商户,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closed loop(闭环网络)。传统来说,运通是典型的闭环网络,它自己发卡,自己拓展商户。Visa是自己不发卡的,也不直接去拓展商户。Visa通常会在自己的季报、年报里强调,in most of cases(在绝大多数情况下),Visa不会直接和最终的商户建立联系。所以这是它的商业模式决定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从历史角度来看,从运通开始一代代都证明了,开环网络的利润率和可持续的增长率远远超过闭环网络。它看起来什么都不拥有,它不拥有具体的某一台ATM机、POS机、商户或者用户,但实际上它什么都有,开放网络才是真正的好生意。

泓君:因为它做了一个大的平台,然后它走量。

孙立林:没错,其实Visa真正力量的来源是源自于它对于共和制度的效仿,实际上可以理解成是参议院和众议院。像JP Morgan或者BOA这样的大银行,就是它的参议院的成员,它拥有的定价权和对交易网络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其它的两万多家银行也是它的参与者,只要你是它的核心成员之一,也局部地对它有贡献或者是有影响力。所以这个事情是挺有意思的,它的强大并不是因为这一个公司本身,而是一个庞大的共和体系,这也是Visa的创始人Dee Hock在他的书中反复强调的。

泓君:所以Visa其实是把整个的金融的社区做起来了。

孙立林:没错。

03 Crypto的五大源流

泓君:我们聊完了Visa的价值观,包括金融的一些历史,如果追根溯源看Crypto行业的历史的话,你觉得它的几大源流是什么呢?

孙立林:整个Crypto的源流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一定是且只能是区块链这个技术来引领人类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以及为什么区块链里是public chain(公链)?为什么是稳定币?其实这些都是有基础逻辑的。我们就得回到金融史或者金融科技史来看这个问题。

今天Crypto的创生,它的源流有这样几个:

第一个是人类的开源运动,从大家熟悉的Linux操作系统开始,由Linux传奇工程师Torvalds开创的这个传统。他今天还在管一线的项目,真的是很了不起的。还有像Richard Stallman这样的开源运动,今天我们用到的绝大多数的工具都是从这里来的。

第二个源流是所谓的Cyberpunk(赛博朋克)。在这个源流里边,实际上Satoshi(中本聪)本人是一个集大成者。无论是他的共识,还是他用到的椭圆曲线,还有签名的技术。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当时发的bitcoin的白皮书。他对于支付业务的理解,对于整个激励制度、电子货币的设计,实际上都来自于Cyberpunk运动里,对于不受政府制约的可匿名的点对点的电子货币的一个构造。这个传统其实非常长,Satoshi并不是第一个人,也不是第一代人,但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集大成者。所以我们有很大的把握可以猜测,Satoshi其实是一位密码学的PhD,这个当然是题外话了。

第三个源流来自于整个分布式技术的应用。其实这些技术都是在80年代被构造出来的,包括今天对于共识的算法,不论是PBFT还是其他的共识算法,只不过当时没有找到这些技术能很好地应用的点,直到Satoshi以后,大家开始才重视这件事情。

第四个源流是密码学的研究。密码学包括大家熟悉的零知识证明、MPC(安全多方计算)等等技术,其实也都是在80年代被提出的,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来用它。直到Blockchain技术方兴未艾, Crypto各种token被发明出来,慢慢的这些密码学技术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今天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多少知道一点密码。其实最准确的说法不叫加密货币,因为加密在英文里是Encryption,而密码是Cryptography。实际上比较好的说法,要么就简称Crypto,直接说英文。如果叫Cryptocurrency,其实我自己想过很多翻译的方法,比如叫密码货币,不过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但Cyberpunk大家就把它就叫密码朋克了。

来源:wikipedia.org

泓君:对,所以你觉得从专业上它不算是加密,不算是Encryption。

孙立林:对,因为Encryption(加密)只是密码算法当中的一种,并不是全部。甚至在Satoshi构造的bitcoin里面都没有用到Encryption这个具体的算法,他用的是别的算法。所以这是来自于中文世界的系统的误读。因为从历史上西学东进的整个过程当中,大家基于翻译的错误,会系统地误解整个事情的源流。所以比较好的做法,要么就是直接说英文Crypto,要么就像日语一样音译。还有一个常见的翻译误读是,大家经常会说的“密码”,其实password不是密码,password最准确的翻译方法叫口令。密码和口令是两回事。

这些误读其实我觉得某种意义上也是东方和西方巨大的鸿沟和差异。我个人会觉得名正则言顺。在这些小事情上,如果系统地提升我们的认识的话,会有助于我们系统地了解何以为西方的原生创新,我们以及如何追上别人的步伐。

再说到第四个源流,就是密码学的源流是非常重要的。某种程度上人类下一代的金融基础设施完全会基于密码学的创新。它也是非常深刻的一个构造。

泓君:它为什么重要?可以展开聊一下吗?包括您提到的第一个是开源运动,第二个是Cyberpunk,第三个是分布式技术,第四个是密码学。密码学和Cyberpunk是不是也是一个非常紧密的连接?

孙立林:Cyberpunk更多的是一个社会运动,它来自于自由主义者对于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构造的追求。它们中的一个分支是把货币看成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把它列为一个源流。密码学源流更多的是偏学术的。比如说图灵奖得主,清华姚班的姚期智先生,他老人家当年提出过一个非常重要的构造,就是MPC百万富翁问题。他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他也并没有提出完美的构造,直到后来被其他人完善了这个构造。因为它计算复杂度很高,当时也没有人知道这个东西怎么用,到底可以在哪里商用。

可是大家可以想象今天绝大多数的密码货币或者Crypto的托管和钱包的管理,都是基于MPC来构造的。可以看到这些交易所逐步地从以前的签名方法迁移到MPC的签名方法。所以密码学的构造,它会领先人类很多年,给出一个聪明的方法来帮助人类理解这个交易应该如何发生,如何保管你的钱。

而密码学的源流来自于什么呢?它来自于计算复杂性理论。所以某种程度上我经常把AI agent、密码学和基于分布式的Blockchain区块链技术,都统称为叫协同计算。其实本质上它们都是一个多方之间的计算。我们今天的这套交易体系叫做PKI(公钥基础设施),它实际上都是基于过去的公钥密码学来处理的。而密码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未来的密码学可能给人类交易的金融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变化,让人类可以在完全不认识彼此的情况下建立信任和共识。

来源:thecyphere.com

如果说得抽象一点的话,交易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Trusted(可被信任的)。Trusted通常就是要持牌,比如说你拿到了支付牌照或者交易所牌照,我就相信你了。银行当然也是持牌的,正是因为银行持牌,我才能把钱存在这里。然后银行给了你一个网银,你信任它。不论是手机银行还是当年的UKey,一个小U盘。这就是Trusted。

第二种模式叫Trustworthy,可以把它翻译成叫值得信任的。比如说你用了一个杀毒工具,或者你用了一个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其实它并没有持牌,它可能有一些安全的认证。你之所以用它,是基于这个市场的共识,或者说它有一些安全的证书。

而以区块链技术或者Crypto这个社区代表的精神,或者密码学彰显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就叫Trustless,就是无需信任的。它不需要提供你牌照,它也不需要人品或者道德或者商誉上值得你信任,都不需要。只要大家都在基于密码学或者数学构造的生态里边提供交易,或者是彼此建立联系,那就是Trustless。这是密码学带给人类社会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所以我把它列为第四个重要的源流。

第五个源流就是今天的整个变化。从稳定币这个点来说,当然是来自于人类的货币历史的演进,从一开始大家熟知的贝壳或者是金银铜这样的交割方式。实际上最早其实是在美索布达米亚文明里边,用一个泥球把它包起来,作为签章之用,这个东西就被叫做Token。Token这个词是从这里来的,后来把它变成印章,变成签名,然后一步一步的,货币从这里涌现。所以我个人非常推崇的一个货币理论,简单的说就是货币是一种记忆。

黄金之所以成为人类今天最主要认定的,曾经的货币和今天的资产品类。我的理解是因为黄金就是地球经过了40亿年演进的地壳变动的一个记忆,它是整个地球最重要的共识,所以它成为了人类公共认可的货币和资产。比特币为什么也成为了这样的一个历史造物,今天它的价格被推到了突破10万美金?实际上比特币是人为构造的计算网络里,在无主的状态下的一个公共记忆,就是所谓的区块链账本。这个账本并不是地球或者宇宙自然给出来的,它是由人为构造的一个公共记忆,所以这个记忆就会变得有价值,这是从货币意义上来解释今天的稳定币在未来的构造的价值。

如果咱们讨论的核心是稳定币为什么有价值,我认为可以通过这五个重要的源流来论证稳定币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以及它光明的未来。

04 金融机构与金融基础设施的差异

泓君:我们接下来想讨论区块链对金融系统的改造,我觉得可能大家需要理清楚两个概念。一是金融机构,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To C的机构,像银行、保险都是这一类。还有一类是在To C的机构背后做这套结算体系的To B的机构,它们通常是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孙总可不可以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

孙立林:中国人熟悉的四大行或者商业银行,还有保险、证券,这些都叫金融机构,因为它拥有自己的账户。而在中国,比如说银联或者中国结算,这些就是金融基础设施机构。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资产品类,比如证券类就是中国结算,债券类和衍生品就是中央结算,也叫中债登。衍生品、ABS有上海清算所,这些都是中央对手方。

银行卡网络是中国银联,后面还有网联,这些都叫金融基础设施。因为它不拥有自己的账户,它只是做资金的清算交收的处理。当然还包括资产的托管、票据的处理等等这些工作,根据具体的领域来说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金融基础设施。

全球来说像Visa、万事达、DTCC, 还有欧洲的Euroclear(欧清),这些都是金融基础设施。它自己不拥有账户,通常意义上也不会发行自己的账户体系、钱包或是稳定币,它是不会碰这个的。就像Visa经常会在自己的年报甚至季报里定期地强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不会绕开它的成员机构的。也就是它不会绕开银行,不管是发卡行、收单行来直接触碰用户和商户的。金融基础设施机构更像是一个Fintech公司,它更偏tech。而金融机构就是偏金融业务的处理。

05 隐秘DTCC与欧清:清算、托管与全球秩序

泓君:我目前看到了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整个加密货币或者第三生态里面的应用,他们去做这种支付跟结算。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比如说VISA在升级他们的系统,然后它把稳定币放在他们的系统架构之内,现在有什么比如说传统金融机构他们已经开始布局这件事情了吗?

孙立林:你看它的全称,它提供Custody和Depository,就是证券份额的登记和托管。这个在中国来说,大家比较熟悉的能够对应的机构就是中国结算或者是中央结算。这两者有区别,中国结算主要对证券进行登记托管,中央结算对债券和其它衍生品做登记托管。但DTCC都能提供这样的服务。

泓君:理解。欧洲的金融基础设施是Euroclear(欧清),欧洲的结算会不会比美国要更加复杂?因为我理解美国虽然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但它还是一个国家。但是欧洲因为它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国家,它会不会更加复杂一点?

孙立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金融是离不开人类的政治制度的安排的。大家以为这个世界是平的,是全联通的,但实际上不是。即便是Euroclear和DTCC这两大机构之间,仍然有很多金融资产的品类并不完全连通,比如说一些特定的衍生品或者是债券。我原来也不能够完全理解,后来这些年随着实践增多,我才能理解到什么叫金融稳定性。一个普遍联系的网络、世界有可能是脆弱的,因为它单点的崩溃会导致全网崩溃。而某种程度上,一个不完全连通的,甚至是部分孤立的世界是有充分的冗余的。这意味着一个部分挂掉了,另外一个系统还在。所以很有意思的是,当年的雷曼倒塌以后,实际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最后来负责清算交收的是由欧清来完成的。

泓君:是欧清来完成的?欧清进入到了美国的市场?

孙立林:对。实际上从欧洲和美国的总体制度来说,它仍然是一个Feudalism(封建制度)的系统。其中一个比较好的说法是,它不是Democracy(民主的),是Republic(共和制度的)。所以它是由多层次的封建性质的自由契约来构成的多元秩序。

欧清的理事会包括BIS(国际清算银行)、Visa等等,某种程度上它们是脱离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家”这个架构的,和中国的制度安排是不完全一样的。它是有高度的自治和自决权,有点像奥委会或者联合国一样。所以欧洲看起来有很多民族国家,美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美国其实是United States,它各个州也不一样,都是不同的自治体。在过去的这个时代,欧清其实跟Visa和一样,也是由理事会来治理的,所以它有很多的架构是超越于国家意义之上的。

泓君:为什么是欧清去解决雷曼危机?

孙立林:这就要回到金融基础设施的根本了来讨论。当在确定交收每一笔债务和资产流向的时候,只有最终做Custody(托管)和Depository(登记托管)的机构才知道这笔钱和资产去哪里了。这就是中央对手方非常强势的超然地位。

泓君:是的,所以Custodian(托管方)的地位非常强。

孙立林:是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中心化这件事情是值得反复思考的。它来自于Cyberpunk这样一个乌托邦的理想,但实际上人类在治理的时候,最终可以信任的是Trusted的机构在合规条件下,在受托责任人的条件下,对所有的资产和资金进行处理。这个可能是人类最终能够依赖的法宝。

人类什么时候能够走向Trustless,完全依赖密码学或者数学来建构金融体系。我觉得这可能是个乌托邦,目前完全在法律或者是牌照合规体系下的制度,也许能够得到部分改善和优化。但是两者之间我觉得不存在一个替代关系,就好比最后丢了钱,你一定会找警察叔叔去办,而不会完全相信算法把它找回来。

06 区块链的革新:从T+3到准实时清算

泓君:对,您刚刚其实有提到银行间的核心就是它在结算方面还是很有优势的,我看到像万事达也推出了基于USDT的信用卡跟储蓄卡。我觉得这可能是两个问题,一是银行推自己的稳定币,我们可以把USDT这样的稳定币的发行商都理解成一个私人央行,它们的功能就是发币。另外大家要去接收稳定币,可能就需要钱包或是机构之间的结算与清算,这可能就涉及到了比如说银行这类传统的机构,或者是对于各种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生态体系这类区块链里面的机构。所以我在想它们会不会是一个整个的生态链条上运作的不同环节,而这些环节可以是互相补充的,不一定是一个竞争关系。假设我们以稳定币来拆解区块链的链条,它是如何去改造每一个环节的?而这些环节在历史上对应的传统金融业的机构是哪些,可能会有哪些改变?

来源:bitcoin.org

孙立林:我对这个问题也有很长时间的反思,我觉得还是要回到金融史或者金融科技史演化的历史来看问题。很多朋友问:到底区块链有什么用?溯源的根本要回到中本聪的白皮书来看问题,这个技术的根本价值实际上是极大地改善了清算交收的效率。也就是说它把原来需要T+3、T+2、T+1,甚至在日本的结算账期是高达一个月,把它从技术上有效地变成了准T+0,也就是秒级的清算交收。

当年支付宝的双十一经常夜里就把交易冲垮了,第二天大家找不到了。实际上传统的支付清算模式是从支付,到每天夜间的清算轧差,到第二天的入账。这是一个串行的过程,好处是可以在单点环节的性能和效率变得非常高。但坏处是无法实现清算交收的一体化,会出现大量的差错。

而区块链技术在这点上做了一个大胆的取舍,它放弃了单点环节的性能,而主张了几乎是准实时同步的交收和分布式的记账,从而换取了极大的流动性增益,并且技术的性能也有机会提高。虽然没有中心化那么快,但也足够用了。你可以想象T+1的交收从84400秒变成了一秒钟,全球的流动性提升万倍以上。这给上层资产的发行和资金流动带来的改变,是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完全想象的。这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根本变化,一切的不管叫DeFi,或者是过去这些年提到的其他的各种Fi(金融),我觉得无非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实验。

我是2013年开始进入到Crypto领域,我的反思是过去这12年的时间,所有的Crypto Native(原生的创造)都是整个金融基础设施演进历史上的创新。它当然会存在泡沫,但它就像是人类金融基础设施演进的一个系统性的沙盒。这里边的很多故事,很多创造都是沙盒当中的一点点尝试,等待全人类整体金融基础设施向这个方向演进。

泓君:对,您刚刚提到全球的机构之间的清算,它是有T+N/3/2/1,为什么我们从消费者的视角来看,比如说现在打一笔钱,我实时就能收到。是前端跟后端的运行是不一样的吗?

孙立林:这也是区块链技术带来的一个伟大的变化,它原来的名字叫Electronic Cash(电子现金)。我把整个系统的迭代分为三代,第一代是现金年代。第二代是银行卡时代,其实卡机对于市场的替代也花了很多年的时间,直到钱包的出现。中国人比较习惯的支付宝、微信,我把它叫2.5代。

这有点像电信运营商的3G,其实一开始上的是2.5G的EDGE,然后才是3G。也就是说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才是真正的3G。这个对比很有意思,1G网络是模拟信号,到了2G就是模拟移转数字,但是到了3G才真正变成完全可调制的数字信号。而货币的演进也是这样,现金不用说是物理的。在电子货币时代,大家习惯的手机银行或者网银转账,为什么会感觉好像秒到账了,因为它实际上只是后台在数据库里记了一笔账,并没有涉及到资金的实际划付。也就是说你所碰到的这个钱,只是银行给你记了一个账,并不代表你实际拥有了这个账户,虽然钱是你的。

而数字货币时代,我觉得它真正到达了这个高度,这个钱和这个账户都是你的,这个区别还是挺大的。所以用户感知不到的原因是,无论你是电子商务买了一件衣服,或者是你在线下做了一笔消费。实际上这个钱并没有真的到你的钱包里,它只是前置的记账工具。而数字货币的钱包就不一样了,你用稳定币、比特币或者是其他的数字货币消费,这个钱是真的在你的钱包里的,就好比你的钱包里有一张纸钞现金一样,区别还是蛮大的。

泓君:但是其实对用户来说,这个有什么关系呢?他们钱包里的钱数字没有出错,他们可以花就可以了。

孙立林:当然,所以这就是另外一个争论,到底要不要去中心化。很多人会争论货币主权在谁的问题。但是你说的非常对。从实际的零售业务到机构间业务来说,实际上大家并不真的关心。因为实际上最后你的rights(权利)是由法律来保护的,而并不是技术来保护。也就是说钱丢了或者是出了差错,跟你有契约关系的金融机构、银行或者保险公司是有完全的赔偿义务的,你可以放心的交给它。而Crypto Native数字原生的这批Cyperpunk追求的是货币完全在个人。

泓君:对,这就是大家常说的Code is law(代码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