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后报志愿时候,家长经常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志愿表里,冲几个志愿合适?保底几个志愿合适?或者说在哪个区间孩子被录走最合适?
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省份不同时期的答案也截然不同。在老的报考模式中,一个大学选择六个专业的平行志愿模式中,冲、争、稳、保、垫大概平均分配数量即可。比如如果志愿总数是20个,冲三四个学校,有录取希望的三四个学校,稳稳当当能上的三四个学校,保底和垫底的各放三四个学校。这种是最主流,也是最安全的志愿设置模式。
现在,绝大部分省份都采取了新的志愿填报方式,设置的志愿数量相差很大。比如,辽宁普通本科普通批次设置了112个平行志愿。新的志愿模式设置下,冲争稳保垫可以没有任何规律。这从今年辽宁官方公布的投档分数中也可以看出来。每年官方公布的投档表中,最后一列是志愿号,也就是说,这个考生录取到的这个志愿是该考生志愿表里的第几志愿。
首先,超高分数的考生通常都是前几个志愿号就录走。因为他们考虑的学校就那几所顶尖985.

位次排名较高的考生,志愿号也会往后移。比如下图所示,理工科位次7000多的考生中,有些人第一志愿选择了南京信息工程的气象类专业,也有人第84个志愿才被录走,录到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电气专业。这里没法说谁的志愿设置更合理。我的理解是,想学气象类的,第一志愿够不上顶尖985的气象专业,就选择南京气象完全是理性的。类似的这种小众选择,有人第一志愿录到了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基地班,有人第一志愿去到了国防科技大学的大气类专业,有人第一志愿录到了哈工大中外合作的化学。当然,这个位次的考生,多数人还是在二三十、三四十的志愿号被录取走,也就是最喜欢的该冲的也冲了,没冲上就顺利录走,不制造更多的悬念和不确定性。这部分考生也是我最推崇的,冲的都是自己想去但分数正常来说不够的,没冲上就录到自己分数对应的志愿就可以了。

不过,每年都有人命悬一线地被录取,看着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如果是压着本科线的考生,志愿号100以后被录取是情有可原。而有些分数较高的考生这么报志愿,纯属找死型。比如下表中所展示的,584的考生居然是最后一个志愿,第112个志愿才被燕山大学自动化录取。如果今年滑档了,这个家长是不是得抽自己几个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