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一纸金额高达370万元的罚单,再度将恒丰银行推上风口浪尖。处罚信息显示,其上海分行因“固定资产贷款发放不审慎”等五大违规被重罚,涉及王云非、石堃等8名中高层人员。记者梳理发现,最近13个月以来,该行遭监管处罚累计金额突破2000万元。在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主推“内控合规提升年”的背景下,这家曾经历重组改革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正面临风控体系溃堤与上市进程受阻的双重压力。
罚单风暴 全链条风控失守
公开监管信息显示,恒丰银行自2023年4月至2025年2月期间,其分支机构及管理人员遭监管处罚10余次,覆盖山东、云南、浙江等省市。
恒丰银行违规行为呈现“全业务线失守”的特征。首先是信贷管理沦为重灾区:上海分行因“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导致被罚370万元巨款,时任外滩支行行长王云非等6人被追责;杭州分行因“房地产开发贷款被挪用于归还土地款”“贷款资金回流充当资本金”等7项违规,被罚380万元;洛阳、东营等分行接连曝出“贷前调查缺失”“贷款三查形同虚设”等问题。
其次,同业与票据业务乱象丛生。上海分行因“同业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处罚,时任总经理助理汪运昌对“未及时下调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负直接责任。连云港分行35万元罚单直指“票据贸易背景审查不严”,暴露套利漏洞。
此外,恒丰银行基层机构恶性违规频发。台州分行客户经理顾博因“通过不正当方式吸收存款”被终身禁业,创下近年银行业最严重个人处罚纪录。嘉兴海宁支行代销业务违规、青岛分行“指定增信机构”等事件的发生,显示该行基层机构在考核压力下的畸形展业。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12月昆明分行205万元罚单中曝光的“浮利分费”操作,揭开隐性利益输送黑幕。时任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张锋、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彭勃因此被警告。
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多次强调,需将合规经营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服务实体经济与风险防控并重,加强对诸多关键领域的研究,防范金融风险,且主张改革与合规双轮驱动,以解决历史遗留的合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恒丰银行却屡接罚单。这一现象揭示了该行在实际运营中存在严重的合规漏洞与执行不力的问题。尽管有着明确的战略导向和整改措施,却未能有效阻止违规行为的发生,这不仅损害了恒丰银行的声誉和形象,也让公众对其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体系产生了质疑。
高层震荡 改革承诺遭遇执行困局
面对愈演愈烈的监管风暴,今年3月恒丰银行董事长辛树人公开表态称“历史遗留风险已基本出清”,并宣布启动“内控合规提升年”,但现实情况似乎与高层表态并不相符。
公开信息显示,2023年至今,恒丰银行至少有15名分支行级管理人员受罚,包括4名总经理助理及以上人员。其中上海分行授信管理部总经理助理卜家彦同时涉及“贷款发放不审慎”与“资金支付管理失控”两项核心风控失效。
同时,制度执行与考核导向背离。杭州分行380万元罚单暴露出“贴现资金回流质押、虚增存贷款”等造假行为,完全与总行“严控经营数据真实性”要求背道而驰。部分分支机构为冲刺业绩,要求客户经理“周均新增贷款不低于5000万元”,激进指标催生违规操作。
不仅如此,该行科技风控投入成效也存疑。尽管年报显示2024年IT投入增长23%,但上海、杭州等发达地区仍频繁出现基础性风控漏洞。业内人士分析称:“恒丰的数字化风控多停留在审批流程电子化上,缺乏穿透式资金监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行曾经的两位董事长姜喜运和蔡国华,先后都因为较为严重的贪腐问题而东窗事发,并均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其中蔡国华一案更是引起业内轰动。在原行长王锡峰于2022年8月8日离职后,恒丰银行行长的宝座空缺至今,已达两年半之久。3月21日晚间,山东省委组织部发布的一条涉及银行业的干部任前公示公告显示,白雨石“现任恒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行长,拟任省管企业正职”。一旦恒丰银行的行长正式确定、高管团队趋于稳定和恢复之后,该行的经营管理是否会随之而逐步优化趋稳?目前来看不容乐观。
动能不足 上市之路再添变数
在监管层重拳频出的同时,恒丰银行的经营基本面亦显疲态。公开数据显示,该行2024年净利润增速骤降至4.8%,较2023年9.2%的增幅近乎腰斩,不良贷款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多重压力拖累其发展动能。同业负债成本上升导致净息差收窄至1.85%,创重组以来新低;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攀升至2.3%,杭州、昆明等地开发贷违规暴露资产质量隐患。2024年理财业务规模缩水12%,代销违规事件加剧客户信任危机。
上市进程陷入僵局。自2021年启动IPO辅导以来,恒丰银行已三次调整招股书,最新进展停滞在山东证监局辅导备案阶段。证券分析师指出:“近两年罚单涉及虚假存贷款、财务数据失真等问题,恐触发上市审核红线。”测算显示,若按《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计提罚单相关风险加权资产,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或逼近监管临界值。
面对困局,辛树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用三年时间重塑合规文化”,白雨石则提出“建立总行直管的分支行合规官体系”。但市场观察人士警告称,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规模、轻质量”的经营理念,这家背负着“首家险被接管股份制银行”历史标签的金融机构,恐难走出“违规—处罚—整改—再违规”的恶性循环。
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