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洲有Yue|抗日名将陈铭枢孙女陈小涟:太平洋隔不断家国传承,美国铁路华工应被更多人认识
清明节当天,旅居美国四十多年的陈小涟回到中国,来到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祭拜英烈。她的爷爷陈铭枢,是抗日名将,曾率所部十九路军主持淞沪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爷爷是一个很有家国情怀的人,他从小就有‘精忠报国’的志向。”近日,在接受GDToday专访时,陈铭枢长孙女、美国铁路华工后裔协会理事陈小涟介绍,这些年她一直在寻访爷爷的史迹文物,并捐赠给各大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清明前夕,陈小涟回到母校执信中学,捐赠了一套与陈铭枢相关的书籍。
同一时间,陈小涟的丈夫帕特里克·桑逖(Patrick Santee)在美国犹他州筹备铁路华工清明祭扫。而GDToday2024年制作的纪录片《威廉的寻“钉”之旅》,记录了她儿子威廉·桑逖(William Santee)重走广东江门华工“出发之路”的历程,正在太平洋两岸华工后裔家庭中热播。
“铁路华工在美国作了很多贡献,但是没有人提起,华人应该为自己发声。”陈小涟介绍,她所在的犹他州是美国太平洋铁路合龙之处,那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数万名华工为此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当中超过70%来自广东。但在庆贺铁路合龙的大合照中,却没有一个华工的面孔。这让陈小涟感到不公,她决定挖掘华工的历史。

陈小涟向执信中学捐赠书籍。
少年就读执信中学,后发现爷爷是校董
走进执信中学校史馆,陈小涟感到很亲切,这栋楼曾是她上课的地方,校董墙上挂着她爷爷陈铭枢的照片,桌上还摆着她之前捐赠的书籍。
“我是1964年读的执信女中(现为执信中学),当时上课就在这栋楼里。”陈小涟介绍,1948年,她在香港出生,与奶奶一起生活,后又随父母迁到天津。到了初中三年级,陈小涟转学到广州,插班入读执信中学,后来又考入执信高中。
陈小涟回忆,那时候学校周边都是水塘和农田,每个班都有一块田。作为班里的劳动委员,她经常和同学们一起挑水种菜、种木薯,“老师跟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大家经常打成一片。”
每逢假期,陈小涟就回到学校附近的竹丝村的四姨家中。她的四姨邓漪平,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退休教授,四姨夫是我国著名寄生虫学家徐秉锟。

陈小涟(后排右一)在执信中学就读时的师生合影。
“现在学校的活动比较丰富,可能你那个时候的活动主要是种植,现在还有文体、科技等等。”执信中学党委书记陈民介绍,现在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也很热爱运动,学校也为提供了更充足的场地,而这也是一种传承。
“到了二〇〇几年的时候,我才知道爷爷当过校董,我在这里读书的时候,一直都不知道。”陈小涟说,后来找到的历史资料证明,爷爷陈铭枢和伯婆何香凝都曾是执信中学校董,廖承志伯伯、廖梦醒姑姑原来都是执信校友。
在爷爷陈铭枢的照片前,陈小涟捐赠了《陈铭枢友朋论学书札》给母校。她介绍,这本书主要收录了陈铭枢与文化界往来的书信200多封,包括与欧阳竟无等佛学家讨论佛学和文学的资料。
“以后看能不能找到陈铭枢与执信有关联的资料,让我们校史馆收藏,就更有意义了。”陈民接过陈小涟的赠书,并感谢校友们对学校的关心。陈小涟则感谢校史馆的收藏,让大家知道先辈如何建成这所学校,她说,“执信一直有‘爱国爱家’的传统,要不断地发扬光大。”
跨国寻访,捐赠先辈史迹文物
在重回执信中学前,陈小涟还回了广西合浦县祭拜祖先,那是她爷爷从小生活的地方,曾隶属广东省。这也是她第一次到老家祭拜祖先。
在广西合浦,陈小涟听到了许多关于爷爷年少时的事迹:他小时候的生活很艰苦,母亲早逝,后妈对他不好;他跟玩伴关系很好,曾奋不顾身地救过一个落水的孩子;他从小就有“精忠报国”的志向,十几岁时向乡亲们借钱,到广州加入广东陆军小学堂……
关于爷爷的事迹,陈小涟一直耳熟能详:抗日名将陈铭枢,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师长、第十一军军长等职。1928年被任命为广东省政府主席。“一·二八”事变后,曾率所部十九路军主持淞沪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
这些年,陈小涟一直在收集陈铭枢的史迹文物,爷爷的故事在她的认知中不断更新,但有一点从未改变,“他做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对国家不利的。”
2015年,陈小涟在美国筹备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意外在母亲留下的箱子中发现两幅拓片,一幅是陈铭枢撰李济深书的《十九路军淞沪殉国并历年死难将士公墓纪念碑文》,一幅是陈铭枢撰刘记文书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陈铭枢撰李济深书的《十九路军淞沪殉国并历年死难将士公墓纪念碑文》。
“我看到那两幅拓片的时候,鸡皮疙瘩都起来了。”陈小涟得知这些拓片很有历史价值后,便将其背回了广州,并捐赠给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如今,十九路军的拓片已被刻成碑文,放置在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里。
这样的寻访和捐赠,一直贯穿在陈小涟的退休生活中,她将找到的先辈的史迹文物捐赠给各大博物馆、历史研究机构。
“爷爷是一个很有家国情怀的人,他的东西就是中国历史的一小部分。”陈小涟说,这些东西留在家里,只是一个念想,而捐赠出去,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也更有意义。
挖掘铁路华工历史,让更多人知道华人贡献
这份家国情怀的传承,在陈小涟去到美国后,也没有被太平洋隔断。
1979年,陈小涟去到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留学,在那里认识了她的丈夫帕特里克·桑逖。帕特里克·桑逖是历史和人文系教授,对华人的历史很感兴趣,就带她去看了太平洋铁路的合龙点,那里还遗留着华工用过的碗筷、铜钱和棋子。
陈小涟所在的犹他州,是美国太平洋铁路合龙之处,那是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被称为“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这条铁路从1863年开始动工,全长2000英里,数万名华工为此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当中超过70%来自广东,但他们却很少被提起。
1869年5月10日,随着最后一颗“金钉”被钉入枕木,太平洋铁路正式竣工。
“庆祝铁路合龙的时候,有一张大合照,里面是没有华人的面孔的。”陈小涟查阅史料发现,有一万多华工参与了太平洋铁路的修建,最后也是由8个华工把两段铁路接在一起,但当时参与庆功的华工却寥寥无几。
“我们华人应该为自己发声,把我们所作的贡献说出来。”2004年,陈小涟加入美国华人协会犹他分会,参与纪念太平洋铁路建成庆典活动,开始挖掘铁路华工历史。2006年,在美华协会多位成员的努力下,当地一个拱门的名字由带有辱华性质的“Chinaman's Arch”(支那门)正式改为“Chinese Arch”(中华门)。
华工的贡献在被更多人看见。2014年,美国劳工部将“铁路华工集体”请入荣誉纪念堂,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正式表彰铁路华工在建设跨州铁路中的卓越贡献。也是那一年,犹他州州长正式宣布5月10日为“跨州铁路华工纪念日”,“金钉节”的庆功照上终于出现了华工后代的面孔。

铁路华工后裔协会合影。
2017年,加利福尼亚州将每年5月10日定为铁路华工纪念日;2019年,美国隆重纪念太平洋铁路竣工150周年,对铁路华工的贡献予以高度肯定;2023年,犹他州多位参众议员为犹他州首座中国铁路工人建造太平洋铁路纪念碑奠基。
2024年,陈小涟儿子威廉·桑逖从美国来到广东江门,重走修建太平洋铁路华工的“出发之路”。对此,GDToday制作了纪录片《威廉的寻“钉”之旅》在美国播放,引发巨大反响。
“我们要做更多的事情,要让美国的下一代知道,美国现在的繁荣,是跟中国人离不开的。”陈小涟说,儿子跟她分享了“寻钉之旅”的收获,她也觉得很有意义。此外,她还在美国办过华工的图片展,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华工在美国生活的历史。
清明期间,陈小涟的丈夫在美国准备祭奠华工,他们曾多次组织追思祭奠仪式。陈小涟说,现在祭奠华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没有忘记他们作出的贡献。“这些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做起来的,大家都在做,大家不会忘记了。”
文字:GDToday记者 吴采倩
视频:GDToday记者 邓颖恒 实习生 赖洁怡
设计:蔡珺如
【作者】 吴采倩;邓颖恒;蔡珺如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