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其后除三省长官为天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员参与朝政机密,其本官阶品较低者,则用“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周时改称为“同凤阁鸾台三品”或“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头衔,亦为宰相。
先天二年(713年),29岁的皇帝李隆基通过政变铲除姑姑太平公主集团,从父亲、太上皇李旦手中夺取了最高权力,成为名副其实乾纲独断的大唐天子。十二月初一,大赦天下,改元“开元”。玄宗执政后对于宰相的任用采取了“专任而不独任”的原则,改变了“集体宰相制”,将名额控制在两人,一为主、一为辅。这里我们就梳理一下历任首席宰相们。
①紫微令、兵部尚书、梁国公姚崇:执政3年。

梁国公姚崇
开元元年(713年)64岁自任上(原为同州刺史)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拜相),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开元元年,中书省改称紫微省)。
开元四年(716年)67岁改任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从一品),致仕。
开元九年(721年)去世,享年72岁
②门下侍中、吏部尚书、广平郡公宋璟:执政4年。

广平郡公宋璟
开元四年(716年)54岁被召入京(原为广州都督),拜刑部尚书,不久任吏部尚书兼黄门监(后改号侍中,即门下省长官),再度拜相。
开元八年(720年)58岁授开府仪同三司,进爵广平郡开国公,策封勋官为上柱国。罢相。
开元十七年(729年)67岁升任尚书右丞相。
开元二十年(732年)70岁年老致仕。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享年75岁,追赠太尉,谥号“文贞”。
③中书令张嘉贞:执政3年

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罢免宋璟与苏颋的宰相之职,征召张嘉贞回朝,擢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五月,升任中书令,加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嘉祐贪赃事发,贬为豳州刺史。
开元十七年(729年),张嘉贞患病,返回洛阳病逝,终年64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赐谥恭肃。
④中书令、集贤院大学士张说(yue):执政4年

燕国公张说
开元元年(713年)47岁参与先天政变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但因反对姚崇拜相,被贬相州刺史。
开元九年(721年)55岁由并州大都督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开元十一年(723年)57岁升为中书令
开元十四年(726年)60岁罢中书令。
开元十五年(727年)61岁被勒令致仕(退休);
开元十七年(729年)63岁复任尚书右丞、集贤院学士,加开府仪同三司;
开元十八年(730年)64岁病逝,卒谥文贞。
⑤中书令兼兵部尚书、遥领河西节度使萧嵩(南梁皇室后裔、唐初宰相萧瑀的侄孙):执政4年

徐国公薛嵩
开元十六年(728年)以兵部尚书拜相(原为河西节度使);
开元十七年(729年)兼任中书令,遥领河西节度使,加封金紫光禄大夫、集贤殿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进爵徐国公。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与韩休一同罢相,改任尚书右丞,。
⑥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张九龄(留侯张良之后):执政2年

曲江张九龄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61岁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62岁迁升中书令、集贤院学士知院事、兼修国史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63岁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封始兴县伯,食邑四百户。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64岁迁尚书右丞,免知政事,罢相。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67岁封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回乡扫之墓,遇疾去世,终年68岁,赠封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⑦右相(即原中书令)兼尚书左仆射、晋国公李林甫:执政16年

影视剧中的李林甫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53岁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拜相),加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54岁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55岁封为为晋国公。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56岁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57岁兼吏部尚书,主持文武铨选
天宝元年(742年)60岁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兼节度使
天宝六载(747年)65岁加开府仪同三司,实封三百户
天宝十载(751年)69岁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
天宝十一载(752年)70岁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被杨国忠诬告谋反,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⑧检校(jiǎnjiào,即代理)右相、文部(即吏部)尚书、卫国公杨国忠(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之甥,杨贵妃族兄):执政4年

影视剧中的杨国忠
天宝十一载(752年)以待御史升任右相,判使照旧(身兼四十多个使官);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随玄宗逃往蜀郡,在马嵬驿兵变中,为乱兵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