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陆游的《咏梅》词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道出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境界。
陆游一生都在想着恢复中原故土,但却屡屡遭到朝中官僚的排挤和打压,面对那些投降派,陆游倍感孤单力薄,只能以梅喻志,表达自己如同梅花一样富有气节和纯良。
卜算子‖咏梅
宋朝◎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己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如果用两个字形容它的特色,那就是“极致”。上阙向人们展现的画面是:荒僻的驿站,破烂的断桥,无主开发。到了黄昏,没有一个人能为他排解愁苦,而风雨还无情地暴打,梅花凋零己是够惨,还要贱为泥,化泥也罢,却要饱经风霜日晒,最后碾成飞扬的尘,可以说不是悲伤极至,是写不出如此凄凉之境的。
而即便粉骨碎身,依然矢志不渝,孤勇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全诗以物托人,物我融合,堪臻凄美。

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妄图扼掐年轻的共和国,形势十分严峻。在此情形下,如何鼓舞全党、全国人民,以坚韧的意志,克服困难是摆在面前的重任。当毛泽东读到陆游这首咏梅词时,百感交集,认为陆游的词格调过于沉寂和消极。于是反其意作一首《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这首词立意“高上”,那么,高在哪里呢?既然狂风暴雨能够送走温暖和煦的春天,那么,漫天飞卷的瑞雪就能迎来更加壮美的春天。

词人用宇宙的自然习性,节序更替来展望未来的形势,视角十分开阔,同样是看到梅花,但毛泽东胸装天下,他所看的视野是根据宇宙的规律运转,通过人的内心锤炼,而达到的一种全新境界。
天寒地冻,悬冰百丈,梅花的一枝红艳如同这白茫茫天地间的一点星火,傲然俏立其中,虽不显眼,但能看到她的“俏”就不是普通一众可比。梅花似人,品格高洁之势凸显。
从艺术层面看,词的上阙最后一字和下阙的首字的“俏”用的是词的顶针法,上下阙从写景到抒情,启承转合同脉而动,天衣无缝,不禁使人拍案叫绝。
梅花傲霜斗雪,并不是为了自己夺得半毫春色,只为天地万物报告春的讯息:待到春回大地,山花烂漫之时,我已经笑隐于百花丛中,献出自己的颜色,剩下的光景由百花来畅享,这是何等的崇高!词中展现出的胸襟,博大高远,如同奋进的号角,激昂、奔放。
陆游的词,有志难报,但为家国宁愿成就大我而舍弃小我,亦诚爱国令人仰佩,但依然没有脱离自身的孤愤难平。

毛泽东的词,国家、人民的忧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求发尽每一分光热,将一生献于国家、人民,而我将化作无我,这般胸襟足以让世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