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三德范,在章丘区文祖街道的中部,周围群山环抱,村内溪流纵穿南北,东临章莱路(242线),西望锦屏山,南与青野、黑峪接壤,北与文祖毗邻。

三德范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三德范历史文化渊源,周朝修周道以后,该村便是通衢要塞。历经两千多年之风雨变幻,在镶嵌刻石“三对反镇”的玄帝阁下的石铺路上,留下了马踏车压的深深痕迹。


走进古村,众多的古建筑展现眼前,有“瓮城、禹王庙、元代立交桥、太平阁、山神庙、艮门、人和门及部分石围墙”等,还有众多明清时代的“二郎担山式”阁楼和“两进式”、“三进式”的青砖青瓦四合院。这些飞檐斗拱的古迹形式多样,展示出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屋脊上耸立的神兽朝天高昂,门庭前威武坐墩的石狮张着大口,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那些封尘的历史故事....

清咸丰年间,为抗击土匪,村庄投工修建了围墙,北圩子墙、西圩子墙、南圩子墙,呈“品”字形排列,将村庄围的严严实实,以北圩子墙规模最大。

《章丘地名志》载:“清咸丰年间,该村兄弟三人取宣扬道德流传后世之义,改村名为三德范,沿用至今。”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禹王庙,碑记上才首见“三德范”村名。在此之前,三德范曾用名多多,《三德范庄志》记载的村名就有“三追饭、三隊反、三敌反、三坠反”等等。凡村庄改名都有缘故,但三德范村的多次更名,因久远年湮无可考证。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玄帝阁碑记中,称村名“三推饭庄”。这个村名之说,却与战国时期有关。

三德范元宵大扮玩是济南地区民俗活动的靓丽名片,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都会吸引很多人到村欣赏民俗、参观游览。

三德范大扮玩规格最高,最有影响力的节目是“芯子”,“芯子”艺术形式因酷似蜡台上的灯芯而得名,因须多名男壮劳力轮流肩抬,所以又叫“抬杆”。

2006年获国家级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列入国家第二批非遗名录,是章丘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