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山东昌邑县简介: 巨野昌邑故城

时间:2024-12-19 08:37:28



昌邑故城,位于山东省巨野县城南部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原为西汉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的都城、郡治所在地,因历史上多次黄河水患,故城淹没于地下。至今地面上仍保留部分城垣,是目前菏泽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汉代城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昌邑交通便利,是军事重地,土地肥沃,经济繁荣,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铁中心。商代甲父国设于此,周代茅国继其后。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朝设昌邑县,属砀郡。汉高祖六年,封昌邑人彭越为梁王,都定陶,昌邑属梁国。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分梁国,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昌邑成为山阳国都城,此为汉代昌邑设国之始。

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前97),汉武帝封其第五子刘髆为昌邑王,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国都仍在昌邑。昌邑哀王刘髆(?—前88),其母是“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李夫人,贰师将军李广利、音乐家李延年是其舅舅。刘髆在位11年,后元元年(前88)正月去世,谥号“哀”,葬于巨野东南部红土山,红土山汉墓现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夫人和其子刘髆


位于巨野东南部


红土山汉墓

刘髆去世后,其子刘贺嗣位,为第二代昌邑王。刘贺(前92—前59),汉武帝刘彻之孙,生于昌邑,始元元年(前86),年仅六岁的刘贺嗣位昌邑王。元平元年(前74),十八岁的刘贺继承皇位,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因昏庸荒淫,在位27天被废,退回昌邑,继续做昌邑王。

元康三年(前63),汉宣帝贬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29岁的刘贺离开故乡昌邑,南下就职。四年后,神爵三年(前59),33岁的刘贺去世。2016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墓主经确认就是汉废帝刘贺。巨野金山秦王避暑洞是昌邑王刘贺的废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代昌邑王刘贺


巨野金山汉墓群


金山秦王避暑洞

昌邑是梁王彭越的故乡,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平定“七国之乱”,均发生在这里。昌邑是魏武帝曹操的封地,东汉末年曹操任兖州牧,封费亭侯于此。昌邑还是东汉名儒“杨震辞金”之所。自西汉至魏晋,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文人学士云集于此,如彭越、郦商、仲长统、许广汉、杨震、龚遂、刘表、伊籍、李典、王叔和、陈骞、何承天等。

昌邑故城于1980年发现,此后经过多次调查和勘探。据文保碑记载: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墙夯筑,南北长1585—1720米,东西宽1215—1377米,四面城垣有的高出地表1—2米,有的在地表下30—60厘米。巨野县博物馆的资料记载与此不同: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1294—1479米,东西宽1558—1727米,城垣周长6058米,四面城垣的现存高度多在4—6米之间,顶部残存宽度约30—50米,底部距现地表深度约5.5—6.5米。


巨野县博物馆资料


巨野县博物馆资料

昌邑故城遗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战国遗物,以及部分唐、宋、金、元时期的遗物。昌邑故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山阳国、昌邑国的社会、历史、都城沿革、城市建设、经济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及其在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地位和影响等,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