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往事》,不能少了《流光》,而读《流光》之前,一定要先读《往事》,这两本书互成系列。
《流光》收录了沈从文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经典散文共计19篇。

《三年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主要表达了先生对徐志摩的意外离世感到惋惜和悲恸,即便是接连经历几位好友失命于动乱中,死亡对于先生来说依然难于接受,然而先生的悲不浮于文字,你要去体会,才能读出隐藏在其中的浓烈情感。

《沅陵的人》一篇中,讲了许多人、许多故事、许多传说,有车站边负重的妇女,有生命活跃的周家夭妹,有想要成全母亲修筑道路的儿子,有关于“湘西赶尸”的真相,有描述湘西土匪的“蛮悍”……
在先生心中,一个地方的真正好处不被欣赏,坏处不能被明白,岂不是另外一种神秘?而湘西就笼罩着这样一层神秘的色彩。

《过节和观灯》一篇中,讲到了端午的赛龙舟、讲到云南的跑马节,读着让我向往,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的不一样,生出许多地方特色,那样的热闹活泼从先生的笔下溢出。我也很想亲自去感受一下。
从先生的描述中,也让我想起了农村的赶集,想起了江南的古街,有点像《去有风的地方》中所展现的那样,虽说不乏商业气息,但是琳琅满目的小玩意儿,有地方的特色,看着着实让人爱不释手。

《我所见到的司徒乔先生》中,我猜,在先生心中,司徒先生一定是与他同频共振的人。
对于中国当时的艺术,先生这样说:“各样的艺术,莫不是充满了权势,虚伪,投机取巧的种种成分,那里容得下所谓诚实?”
有点当头一棒的感觉,像极了很多个我们为了流量,为了取悦读者而费尽心思,一不小心就忘了自己的初心。
想起蒋勋老师对于“痴”的解读,“痴”是生命里执迷的东西,是用理智和逻辑无法解释的现象。
司徒先生的朴素与当时的流行风尚格格不入,他只一心专注在他的画中,想尽办法去努力画画。
而离不开文字的我们,是否也该让这颗热爱的心变得单纯一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