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主要作品有《楚辞》《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传说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掛艾草、吃粽子、佩香囊、拴五色绳、放纸鸢。
端午节是有节魂的,有根有祖,有源有宗——-那就是,亿万华夏子孙的浓烈家国情怀!
端午节,要缅怀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他的《离骚》千古流传,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
《离骚》那华美的辞藻,优美的语言,积极的精神,一直留在我的印象中。

1.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五月端午节日适逢接近仲夏,时令气候清凉白天渐渐变长。
盐佐料已放在鼎里可以吃梅,畅饮美酒举杯劝酒尽情谈笑。
端午节是古人遗留下的习俗,到现在时间久长已延续多年。
对着栏杆看见木槿长得茂盛,朝着浅水闻到芦苇飘的清香。
祝愿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众臣共同努力让国家更繁荣。
忠贞不渝始终如一报效国家,这种美德留给后代子孙传诵。

2.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端午·佳人】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解析:这首词主要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和女子的装扮。“轻汗微微透碧纨”写女子在微微出汗后透过轻薄的丝绢衣服显现出来,点明时节的炎热。“明朝端午浴芳兰”表明了端午有沐浴兰汤的习俗。“流香涨腻满晴川”描绘了兰汤的香气四溢以及水面的油腻之感。下阕“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细致地描写了女子用彩线缠绕手臂,佩戴着小符装饰头发的美好样子。最后“佳人相见一千年”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期盼。整首词充满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了端午节的氛围和女子的美丽姿态。
最后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对王朝云的爱意自此终于是毫不保留的奔涌而出,希望和这位佳人长相厮守,岁岁年年。
这一年的端午,苏轼没有“每逢佳节倍思亲”之感,也没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牢骚感,这是因为他爱的人,就他身边。
凡世间事,物比人长久,情比物珍贵。
苏轼有好几首端午诗词。
最喜欢的除了《浣溪沙》:“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还有《殢人娇》:“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平淡、高雅、甜蜜。
这美好有趣的端午,皆是与爱人朝云共度。端午习俗很多,彩线系臂,云鬟挂符,纫兰为佩,裙带书诗之类,既是佳节仪式,更是佳人美事。
中国传统节日最是浪漫,这端午,诗人之节,怀古之节,祈福之节。
“佳人相见一千年”,是了!千年而下,久住君诗,佳人宛在:缠玉臂、簪云鬟、纫兰佩、书裙带……艾草、菖蒲、榴花、萱草……

3.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从诗文中可看出,这是作者老年所作,全诗透射出感叹人生易老,过节时的恬淡甚至有所伤感心情。
风华正茂的少年,与正在老去的人,过节的感知是大有不同的!一生将终,回看人事的沉浮起落,像落叶一样飘来飘去,又有几人能千古垂名呢?
全诗词义不难理解,说的是唐时端午的习俗和自己的感慨。只是颈联“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不符合平仄格律。“添白头”与“照眼明”词性不对仗。“照眼明”是“动名动”三字三义;“添白头”是“动名”,三字两义。律诗的颔联和颈联须用对偶句,上面的诗句不符合格律!
如果把“添白头”调一下,成“添头白”,那就是“动名动”的结构了,三字三义。这里的“白”字是做动词用的。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逻辑关系明确,符合实际的生活场景:说明是鬓丝一日一日地变白从而把头逐渐添(增)白的。但那如红锦般的榴花,还是和往年一样,火红而炫目。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作为诗句,对仗工整,它满足对偶句的格律要求,这首端午日就是严格的七律了。
殷尧藩是唐代元和九年的进士,浙江嘉兴人。入仕为官,至侍御史,有政绩。晚年写下这首诗,抒发了人生晚年的感悟。千年过往,今天我们读起来,心情也有许多的共鸣。
这首诗也符合当代老人的心境,尤其是那些在年青时还小有成就的老人们。读这首唐诗让我们感悟到,到了晚年就应该过着恬静简朴的生活:
把现在所遇的看淡,
把过去所经历的释怀,
把将来期望的至简,
不计较任何得失,轻轻松松地活在当下。

4.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午日观竞渡
边贡(明)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5.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6.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己酉端午》
己酉端午
【元代】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夏历五月初。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看到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心中感慨作下此诗。

7.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端午即事》
【南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8.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明代〕
独写菖蒲竹叶杯,莲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
译文
我刚刚从莲城踏青回来,只在家置备了菖蒲、竹叶青酒,我觉得这样就可以过端午了。我明知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的瓯江,何必要劳民伤财以如此豪华的龙舟竞渡来凭吊屈原呢?
注释
处州:隋唐时旧名,明代为处州府,今浙江丽水市,辖遂昌、缙云、青田、龙泉等9县市。此诗当作于作者官遂昌知县任内。
莲城:即今浙江丽水城区,当时为处州府府治。
瓯江:浙江东南部的一条江,流经丽水,至温州入海。

9.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权德舆【唐】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10.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说文解字》中,端是耑的会意兼形声字。
耑,物初生之题也。就是初始之意。
而午是指农历五月,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月份排序,正月建寅,顺次之,五月为午。
所以端午,也叫端五。
因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也叫重五。
《易经》说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五”为阳数,所以也叫“端阳”。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
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
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危冠:高冠。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