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也就是今天的防城港市,是今天广西十四个地市之一,是广西唯一一个沿边,沿海,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分布的地方。
在1968年,当时正值援越抗美时期,出于战备需要,为支前物资集散需要,就在防城县的区域建了一座港口,后来发展成为今天的防城港市。
这片区域的人文历史久远,不说先秦,就说到了汉代就有马援铜柱之立,当今更有“钦北防”的历史变迁话题,讲起来都是故事了。
那今天不说别的,就从“防城”之名说起。

防城,防城,见字即见意,即防卫之城,这是今天广西众多县级以上城市地名中,很直白的一个名字。
那么,他“防卫”的是谁,又为何建“城”呢?
“防城”之名的由来,有几种说法,有说起源于汉,有说起源于宋,还有说起源于明,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来历,但按地方志所载,“防城”之名源于明代。
东汉初年,天下初定,大汉朝对于边远地区的控制力还是有所不足,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地处岭南交趾的征侧、征贰反叛汉朝,于是,朝廷令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历经诸多困难,最后还是一举平定“二征”叛乱。
为巩固东汉在岭南地区的统治,管理好地方,马援留下部分驻军在当地建城开渠,发展生产,简单说就是留下军事力量,在此地“镇边,戍边”,以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申明旧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留在此地“戍边”的将领叫黄万定,据说他有七子(一说十三子),踞守这一带的三都八峒,父子八人,他为长官司土官,每人则管理一个峒地。
即:他自守如昔长官司,并兼守如昔峒,其他几个儿子:黄命鉴(贴浪峒),黄命岳(时罗峒),黄命德(思勒峒),黄命钦(丫葛峒),黄命谢(澌禀峒),黄命宣(罗浮峒),黄命祚(古森峒)。
当然,自东汉起,一直到明初,这片区域的行政历史变化很复杂,先后有多个县制在这里出现。
如三国时的海平县,宋齐时的安平县,安京县,隋时的遵化县,唐时的保京县,宋时安远县,等等。
这些历史变革讲起来都是一串串故事了。

但直到明初,这片区域依然是黄氏家族所管控之地,以朝廷角度来说,就是土官管理的地方。
羁縻制度,土官制度,是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边远地方政权控制的一种方式,但也是后来各朝代都想消除的一种制度,所以,到明代,朱元璋上台后,就着手地方的行政改革,洪武二年(1369年),在钦州府设立一个如昔巡检司,正好管治着今防城港市港口、防城、东兴境域。
同时,征南将军廖永忠收缴了(贴浪峒),(时罗峒),(思勒峒),(丫葛峒),(澌禀峒),(罗浮峒),(古森峒),七个峒的土司长官印,并把如昔峒土司改为峒长。
说白了,就是改土归流,削弱地方土官的权力。
那黄氏家族在此八峒之地,自东汉到明,有一千余年的统治根基,突然被朝廷削弱了权力,利益大大被分割,黄氏家族中自然有人不服,所以到宣德中(1426年~1435年),黄氏土官的后裔,黄金广就鼓动(贴浪峒),(时罗峒),(思勒峒),(丫葛峒),(澌禀峒),(罗浮峒),(古森峒)七峒的黄氏族人,一起脱离明朝廷,叛附安南黎氏。
最后,此八峒地大部分被割裂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由于区域的形势改变,地方军事布署也随之改变,作为边境之地,明朝廷开始重新在各处分布边防军。
其在今天防城的地方,设置了一个驻军地,作为钦州西部防卫之所。按当时的形制,这个驻点就叫防城汛。
也就从这时起,防城的城建历史就算就开启了。
随着时势的发展,地方的建设需要,加上有了守军,防城汛和钦州城也有着“唇齿之势”,所以,人来人往间,防城汛一直在发展,由一个兵营,慢慢的商贾繁集,人气渐聚,发展成圩,成街,成镇,成为了区域的“小都会”。
到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当时人们觉得,防城地处边境,地方发展了,钱有了,但开放式的圩镇形式还是不利于安全,不利于商业发展,所以,一些人开始把防城汛建设成为一个“堡垒”,即有防御功能的大集市。
于是,防城“城”开建了,四周建起了城墙,开起了城门,这也是防城城的第一次正式的城建,也叫防城堡。

后来,再经过历史间的各种地方磨擦,到清代初年,在大清军队的影响下,曾经如昔峒,时罗峒,贴浪峒的一部分,回归版图,钦州也重新规划都里,共分九里,即:中和乡,城东厢,新立乡一图,二图,永乐乡一图,二图,三图,时罗都,贴浪都。
其中,原如昔,时罗,贴浪的大部分回归,主要设置为时罗都,贴浪都,合起来也算是今天防城的大部分区域。
到了1888年,光绪十二年,钦州的行政地位得到了提高,从廉州府分出来,由散州升为直隶州,那直隶州辖区的行政区域也自然跟着改变。
于是,本来已经就有了不小城镇化规模的防城堡,也就得到了提升,升置为防城县,这就是防城建县之始了。
再后来防城县的历史就比较清晰了,那也是另外一段历史了。